原标题:蓝厅观察丨外交部网络事务协调员:美国的恶意网络活动严重危害了中国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启动
9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驶离停泊码头,起航前往长江口二号古船遗址现场,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开启海上施工。
7月6日,在完成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海上预处理阶段作业后,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组成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项目团队,立即投入海上打捞的前期准备工作。
此次古船打捞迁移工程采用的是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在海上现场作业时,将由“大力号”在古船四周下放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柱沉箱,把古船及其附着的厚厚泥沙与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来。因此,端板—纵梁框架整体组装是前期陆上准备工作的重点。
据介绍,端板—纵梁框架整体是由22根弧形梁连接形成一个长48米、宽19米的半圆柱箱体基座,其组装精度将直接影响海上弧形梁穿引。为了海上现场施工顺利推进,项目团队对端板—纵梁框架进行了陆地整体组装。历经50多天的日夜奋战,最终2个端板、4根纵梁共16节短梁完成组装。同时,顺利完成了端板下沉辅助装置调试、发射架组装、管线连接调试、控制室传感器调控、桩筒焊接、吊梁安装等准备工作。
端板—纵梁框架组装
此次“大力号”再次出海,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最核心的环节——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正式全面启动,进入海上施工“总攻时刻”,也意味着离揭开古船“身世”越来越近。
后续三大看点
看点一:世界首创技术如何实施
最硬核的弧形梁打捞技术将实现古船原生、完整、安全地打捞出水。“大力号”到达海上施工现场后,将实施端板—纵梁框架整体下放工作,随后逐根进行弧形梁的掘进穿引,并完成全部22根弧形梁穿引工作,把古船及周围泥沙、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来,形成古船沉箱。“大力号”整个海上作业时间预计花费2至3个月,随后将由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将总重量1万余吨的古船沉箱同步提升出水,再“怀抱”古船沉箱送入“奋力”轮中部开口处。
看点二:古船如何进入“新家”
目前,已选定杨浦上海船厂旧址作为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后的“新家”。为了确保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平安运输到达“新家”,上海打捞局项目团队创新性地为古船设计建造了一艘中部开口的打捞专用工程船“奋力”轮。船上装有46套液压提升系统,通过同步提升技术将包裹古船的沉箱提升进入中部开口,再经海上运输,整体驶入船坞坐底,最后将古船沉箱卸载,安全搬进“新家”。“奋力”轮可实现1艘船舶完成抬浮、运输、进坞、卸载等传统需要4艘船舶才能完成的打捞工序,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也避免多次吊运古船而破坏文物的风险。
看点三:如何解码古船“前世今生”
在前期水下调查和整体迁移预处理阶段,已经提取、清理部分古船相关出水文物。在最近预处理阶段时,古船北部同时发现了船舵和铁锚。船舵的舵杆残长约5.6米、直径42厘米,裹着52道宽约7厘米的铁箍起到加固作用;舵柄由铁箍将3根木材紧箍而成,最长处约6.26米。铁锚为四爪锚,长3.3米(不含铁环),是目前国内发现较大的古代四爪铁锚。此外,目前已经清理的600多件出水陶瓷器大多产自景德镇窑,包括“同治年制”款绿釉杯、粉彩二甲传胪图杯、豆青釉碗等,其中高60厘米的豆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图双耳瓶中藏了50件制作精良的青花团龙纹杯。其他陶瓷器可能产自江苏宜兴窑和福建地区窑口。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后,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将根据古船考古和文物保护方案,围绕古船遗址形成过程、建造技术、航线等课题展开全方位研究,最大程度地发掘古船的科学、历史、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让文物“开口”说话,为世人揭秘长江口二号古船蕴藏的大量谜题。
出水船舵
日前,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和360公司分别发布报告,揭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下属的“特定入侵行动办公室(TAO)”对西北工业大学等中国信息网络目标实施了持续性网络攻击和窃密活动。中国外交部网络事务协调员王磊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美国的恶意网络活动严重危害了中国的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个人数据安全,特别是商业技术秘密以及知识产权。美国在网络空间没有遵守任何国际规则,也彻底抛弃了中美2015年达成的双边网络安全协议。可以说,中美在网络领域的既有共识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王磊表示,美国近年来不断以开展“网络安全合作”为名,在中国周边国家谋求网络军事力量的存在。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国安局先后通过17个国家,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特别是以位于日本、韩国的教育机构、商业公司为掩护,通过跳板和代理服务器对中国发动攻击。中方认为,这将严重损害中国的安全利益。这个问题和美国在中国周边谋求部署中导和反导系统有类似之处。美方对外宣称其这些行为是防御性,是帮助有关国家提高网络防护能力,然后把水搅浑,趁机浑水摸鱼,这是美方的惯常手法。但他们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相信周边国家会有自己的判断。
(总台央视记者黄达周琨朱若梦)
各地陆续开展秋收作业
原标题:秋收忙
近来,各地陆续开展秋收作业,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9月6日,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混寨村的村民在收获稻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攀学摄)
9月6日,村民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兴仁镇兴仁村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黄晓海摄)
9月6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阳产村村民在晒场上晾晒农作物。新华社发(樊成柱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