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的中国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码头迎来船舶接卸高峰。为保障华北地区冬季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中国石化天津LNG接收站优化生产运行,科学安排船舶靠港,加强现场指挥,执行“无接触”卸船,确保各个作业环节安全平稳有序。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10月21日,一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靠泊在中国石化天津LNG接收站“1号泊位”进行卸船作业(无人机照片)。
北航自主研发扑翼飞行器 飞行续航时间破世界纪录
1小时31分04秒98,这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新概念飞行器团队自主研制与试验的“双关节大鸟型扑翼飞行器”(简称“扑翼飞行器”)的飞行续航时间。10月21日,新京报记者从北航了解到,这一时间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据介绍,吉尼斯纪录机构对国际上现存人造扑翼飞行器进行了充分调研,认为这一飞行器的续航优势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并将纪录名称确定为“扑翼式无人机单次充电飞行时间最长”。
“双关节大鸟型扑翼飞行器”外形与鸟类“神似”。受访者供图
扑翼飞行器优于传统有重要应用前景
白色的梭形身躯,在飞行中,一对近乎透明的翅膀像鸟一样展开并扇动飞翔,这是此次研发的扑翼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样子。据介绍,这一飞行器此次长续航飞翔的背后,是北航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新概念飞行器团队在扑翼领域深耕近10年的努力。该团队由焦宗夏教授、赵龙飞副研究员牵头,目标是突破扑翼实用性分析与设计方法,争取在扑翼飞行性能上取得本质突破。
为何扑翼飞行器具有研究价值?据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扑翼飞行机理复杂,控制困难,对机械系统要求极高,人造扑翼欲实现飞行能力,困难重重。1903年,莱特兄弟完成首次成功的载人动力飞行,此后固定翼与直升机成为了主流航空运输平台,扑翼飞行的探索自此长期沉寂。随着航空技术高速发展,研究人员逐渐发现,即便最先进的飞行器,在很多方面还是与自然界的鸟类、昆虫等飞行生物相差甚远。由此,扑翼研究近年来重新成为研究热点,在军事侦查、火星探测、机场驱鸟、临近空间飞行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10月21日,一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靠泊在中国石化天津LNG接收站“1号泊位”进行卸船作业(无人机照片)。
10月21日,一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靠泊在中国石化天津LNG接收站“1号泊位”进行卸船作业(无人机照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