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8日,舟山一老渔民在岱山海域的一块礁石附近,捕到了一条长约1.6米,重约48公斤重的毛鲿鱼,鱼真的非常重,当时船上四五个人一起用力,才将鱼拉上船。该渔民说,他有20多年没有见过毛鲿鱼了,能再抓到一条,简直跟中了彩票一样。
上岸后,这条鱼以110万元的价格成交。而这条毛鲿鱼,应该算是近几年,唯一一次确切的毛鲿鱼目击事件了。
一个副业,绝了一条鱼上世纪70年代前,中国的渔业还没蓬勃发展,近海的渔业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特别是浙东的沿海地区。那个时候,捕捉毛鲿鱼算是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一项收入丰厚的“副业”。
说副业,那是因为每年也就5月-7月,毛鲿鱼的繁殖季节,才能进行捕捞,一旦过了,毛鲿鱼就会返回外洋深海,再难捕捉;说收入丰厚,那是因为毛鲿鱼肚里的精贵鱼胶。
如今,东海毛鲿鱼的野生资源早已枯竭,所有的念想都尘封进了老渔民的记忆里。青壮年渔民更是连见没见过,市面上虽然经常传出捕到毛鲿鱼的消息,可基本都是大型的鮸鱼在凑热闹。虽然毛鲿鱼的名头远不及被炒上天的黄唇鱼来得响,却也是因为肚子里的鱼鳔价值千金,才惹来了这灭族之祸。
毛鲿鱼(Megalonibea),大名鼎鼎的石首鱼科,毛鲿鱼属,此属就只有毛鲿鱼一种。它跟大黄鱼、黄唇鱼和鮸鱼都是亲戚,头部有石耳,肚子里有它们的“原罪”——鱼鳔。毛鲿鱼在舟山有个俗名,叫“大鱼”,够简单粗暴,它们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大。渔民捕到的毛鲿鱼,基本都是百十来斤,最小的也有四五十斤。
毛鲿鱼通体灰褐色
因为知道的人不多,存世的照片也少,一般人经常会把它误认为是大个头的鮸鱼,虽然是亲戚,差别还是有的。不像黄唇鱼,带点金色,毛鲿鱼通体灰褐色,褐色中泛银光。头部是钝尖,而且把它的鳃盖掰开来,可以发现它的鳃孔特别大。最明显的就是它的尾鳍呈双凹型,跟黄唇鱼、大黄鱼、鮸鱼的楔形尾鳍差别明显。
毛鲿鱼鳃孔大,尾鳍呈双凹型
黄唇鱼、大黄鱼、鮸鱼的尾鳍为楔形 图为黄唇鱼幼鱼
因为个头大,在那个年代,渔民一般用锄头来刮毛鲿鱼的鳞片,用斧头来切割鱼肉。
东海礁石区——魂牵梦萦的凶险之地毛鲿鱼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性洄游鱼类。每年5月中旬,性成熟的亲鱼会从东海外洋洄游到浙东近海的礁石区产卵繁殖,等到7月下旬再返回外洋。几百万年的时光,它们早已将浙东近海的礁石深刻在它们的基因当中,每年雷打不动地往返,传宗接代。
2022年在舟山捕到的那条毛鲿鱼,虽然见到了魂牵梦萦的东海礁石区,但想要找到自己的伴侣却是千难万难了。
从渔民捕捞到的渔获体型来看,毛鲿鱼性成熟需要很长的时间。40斤以上才会返回近海繁殖,可见幼鱼在远洋至少需要生活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性成熟,对繁殖的苛刻,早已经给毛鲿鱼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毛鲿鱼最喜欢找合适的礁石区产卵,繁殖季一到,捕捞它们的渔民就会在那片熟悉的礁石区,趁着潮水还没起来就下网。礁石区的丰富鱼虾,给它们的繁殖补充了能量和养分,明明是一个繁殖后代的场所,却成了它们一生中最为凶险之地。
捕毛鲿鱼的船不大,三四吨的装载量,四个人加几十顶渔网就能操作。关键就是找准下网的石陈。
所谓石陈,就是礁石(小岛)延伸到水面下的石脊。在水面下,迎着潮水那一面的石陈,水流湍急,藏不住鱼虾,背潮水面的石陈水流相对平缓,鱼虾更多,自然也就成为毛鲿鱼觅食和产卵的理想地点。找准石陈下网是非常考验渔民经验的,特别是在后期毛鲿鱼越来越少的情况下。
礁石区有数量众多的鱼类
“性器官”招致杀身之祸当然,除了守株待兔一般的等,渔民还可以通过毛鲿鱼的一个特性来判断自己选择的区域内有没有毛鲿鱼。石首鱼珍贵的鱼鳔,除了常规鱼鳔的作用外,它更是一个用来调情的“性器官”。
传说中的毛鲿鱼老胶
毛鲿鱼可以通过鱼鳔发出类似蝈蝈叫的声音。渔民可以躺在船舱里,不用借助高科技设备,就能听到毛鲿鱼发出的,时而低沉,时而明亮的蝈蝈声,可能是它们在呼唤自己的伙伴,也可能是配偶间正在进行欢快而热烈的调情,而这些在渔民耳中,就是下网的信号。
一般是平潮的时候下网,涨平的时候收网。有经验的渔民,再加上好的运气,一个潮期可以捕到十几条毛鲿鱼。因为渔获基本都超过了100斤,要把大鱼搞上船也需要费一番工夫。
毛鲿鱼触网后会剧烈挣扎,鱼跟渔网早就缠在了一起,把鱼拖近渔船后,用铁钩钩住鱼鳃处,连鱼带网拖上船。1964年,宁波大榭的一艘渔船,一潮曾经捕到了36条毛鲿鱼,总重量达到3000多斤。
对于沿海地区的渔民来说,毛鲿鱼不但带来了额外的不菲收入,更是“滋补”了一代人。毛鲿鱼的鱼鳔曾经在江浙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家都知道,那是大补之物。据说,如果家里有发育不良,不长个子的小孩,只要一只毛鲿鱼膘分次吃下去,一年之内,个子保准能够窜上一窜。毛鲿鱼的鱼鳔不但滋补,而且更是美味之物。
鱼胶炖粥
毛鲿鱼膘一般的处理方法,取出来以后,风干或者晒干,然后放入米缸内,可长期保存而不会腐坏,而且是越陈越贵,或者说是越陈越滋补,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是在民间却被奉为圭臬。吃法也非常简单,将鱼胶用榔头敲扁,用刀切成小块,熬粥吃即可,吃过的,据说是又香又腻,要是放到现在的话,一口一块金条,一般人怎么都下不去嘴吧。
民间自然还有保存着的毛鲿鱼胶。在蒋介石老家奉化,一个姓林的老渔民家中,就还有一块毛鲿鱼老胶。鱼胶的主人,是一个七十多的老渔民。他的这片鱼胶来自上世纪80年代捕获的一条90多斤重的毛鲿鱼。老渔民将鱼胶剔下晒干后,就一直存放在米缸里。
老胶长约50厘米,宽约15厘米,重约400克。一直有陆续上门花重金求购的,老渔民都给拒绝了,对于这样的宝贝,老一辈人的感情不是我们现代人能够理解和体会的。
石鱼无罪,怀膘其罪说再多,终归还是得回到鱼鳔上来。如果不是因为鱼鳔价值千金,毛鲿鱼跟它的亲戚黄唇鱼一样,不至于这么早就被捕到野生资源枯竭,快到我们都来不及开展人工繁育研究。国人食用鱼鳔的传统由来已久,再加上石首鱼类又不像带鱼那样,繁殖能力超强,被捕殆尽是迟早的事儿,就连大黄鱼,这种还是以吃肉为主的石首鱼也未能幸免。
远在大洋彼岸的墨西哥,当地加利福尼亚湾里也有一种独有的石首鱼,叫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因为鱼鳔可以假乱真黄唇鱼鳔,被当地的华人开发出来,进口到国内,也是在差不多在上世纪70年代步入枯竭,还顺带把加利福尼亚湾独有的小头鼠海豚给牵连成濒危。
被吃绝的动物,数不胜数,毛鲿鱼只不过是其中一条鱼而已,但在老一辈渔民心里,还是希望这条鱼能够再次回到东海的礁石区,带着他们的记忆一起,一起觅食,一起繁衍生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