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药物是所有疾病治疗的基础。平时常见的药片除了大小、形状、颜色不同之外,构造上也有区别。近年来随着制药工业的不断发展,涌现了不少新型片剂。各式各样的片剂需针对性服用,否则很难发挥最佳疗效。
普通片
口服药片中最常见、最简单的种类,主要是将药物成分和辅料混匀、压缩制成。辅料多选用淀粉、蔗糖、糊精等,这些物质虽然不具备药效,但是能通过影响药片溶解、被吸收的速度来影响药效。如果药片上有刻痕,意味着可以掰开或碾碎服用,方便灵活调整用药剂量。
口腔崩解片
普通片剂虽然很简便,但是起效较慢、婴幼儿和吞咽困难患者服用不是很方便等。为了弥补这些缺点,一种新剂型——“口腔崩解片”顺势而出。患者只要将其含在嘴里,30秒内就能自动崩解成无数个微粒,迅速被吸收。因此比较适合精神病、老年痴呆症、癫痫和卧床不起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孩子。目前国内市场口腔崩解片很多,如利培酮、阿立哌唑、奥氮平、格拉司琼、布洛芬,氯雷他定、氨溴索等。口腔崩解片一般不需用水或只需用少量水,无需咀嚼。
糖衣片
在普通药片外边包上一层衣膜,统称为包衣片(主要有糖衣片、薄膜包衣、肠溶片等)。传统的包衣片剂多是糖衣片,以掩盖药的苦味,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不过现在欧美等国家基本淘汰了这种剂型,取而代之的是薄膜包衣片。
薄膜衣片
薄膜包衣“外衣”不再使用“糖衣”,改用羟丙甲纤维素等高分子材料。与糖衣片相比,这种包衣能够防潮、避光、隔绝空气,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而且更加坚固耐磨,延长了药品的有效期。有患者认为该药外有一层薄膜,服用时须将薄膜剥掉,其实不用这么麻烦,直接服用即可。
肠溶片
普通药片的吸收过程和食物类似:顺着食道下行,从胃到肠。进入胃后,在胃酸的浸泡和胃壁的蠕动下,药片被碾磨、腐蚀,大部分药粉进入肠道,逐渐被吸收。肠溶片是一种在胃中不溶,在肠液中可溶解的片剂。
肠溶衣片的特点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保护胃黏膜。比如,阿司匹林伤及胃黏膜会诱发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疼痛等不良反应,而肠溶片可以安全通过胃部,进入肠道;二是保护遇酸易“受害”的药物。在胃液的作用下会变质,如胰酶片。在肠道发挥作用的,如肠虫清。抗胃酸的拉唑类药物等,都需要制成肠溶片。肠溶衣片必须整片吞服,最好是在饭前1 h或饭后2 h服用。
口含片
口含片因其含服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舌上、舌下两类。
舌上含片如西瓜霜润喉片、草珊瑚含片等,有局部消炎、杀菌、收敛、止痛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口腔及咽喉疾患。还有用于治疗慢性咽喉炎、口腔溃疡、慢性牙龈炎、牙周炎的西地碘含片;还有甲硝唑(灭滴灵)口含片、洗必泰口含片等。使用时,应含在口腔或颊部,让其溶解。舌上含服最好置于舌根部,靠近喉,不要咀嚼、不要吞服。如果把口含片嚼碎服用,容易造成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如把口含片吞服则失去了局部治疗作用。用药后30分钟内尽量不要饮水、进食或吸烟。
舌下含片是将药片放在舌头下面,由舌下黏膜直接吸收。比如硝酸甘油舌下片,含服时尽量选择舌根处并紧闭嘴巴,尽可能在舌下长时间保留一些唾液,帮助药片溶解。服用硝酸甘油片后,至少5分钟内不要饮水。
(资料参考:基层医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