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晚间,海底捞半年报出炉。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海底捞今年上半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不过,财报显示,随着疫情的逐渐缓和,2022年6月以来,其中国大陆地区及其他地区的餐厅经营表现月度环比已经明显好转。
面向未来,海底捞称将继续提升公司的就餐体验,包括不断精进服务能力、提升餐厅运营能力、为顾客进一步提供增值及社区营运服务等。
“啄木鸟计划”后,海底捞欲启动“硬骨头”计划
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对海底捞的影响依然显著。
财报显示,海底捞2022年上半年录得营业收入总额167.64亿元,主要是由于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导致中国大陆地区若干餐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及客流量减少,以及因“啄木鸟计划”餐厅数目对比2021年同期减少。
同时,海底捞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录得净亏损约2.67亿元。对此,海底捞方面解释道:“首先,报告期内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合计约3.08亿元,主要由于‘啄木鸟计划’下部分门店关停及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其次,中国大陆地区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反复,若干餐厅在一段时间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但仍有固定开支及员工成本产生。”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海底捞新开业18家餐厅,因“啄木鸟计划”关闭26家餐厅。截至今年6月底,海底捞在全球经营1435家海底捞餐厅。
海底捞方面表示:“2022年6月以来,我们中国大陆地区及其他地区的餐厅经营表现月度环比已经明显好转。同时,内部‘啄木鸟计划’取得一定成效,公司计划择机启动‘硬骨头’门店计划,目前在考虑重新启动开业可能性的门店为‘啄木鸟计划’下关停的部分门店,管理层会在未来持续重新评估这些关停门店的选址、物业条件、人员配置、经营面积、经营提升潜力等因素,在满足市场条件,保证顾客满意度、不影响现有门店经营表现及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选择符合重新开业条件的‘硬骨头’门店。”
积极开展创收项目,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顾客1.46亿人次
预制菜从厨房火到资本市场 数千亿市场为何没有“巨无霸”
《投资者网》乔丹
来势汹汹的预制菜掀起了一场厨房革命。想象一下,以往需要经历买菜、配菜、洗菜、切菜等多个繁复步骤、花费数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一道酸菜鱼,现在仅需要撕开包装、加热后即可食用,上桌时间不会超过五分钟,满足了消费者对便利、美味、实惠等多方面的需求。
不止厨房,预制菜还火到了资本市场。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2022年,我国预制菜行业融资事件20余起,融资金额达数百亿元。另外,该赛道还诞生了首个上市公司味知香(605089.SH),其于2021年4月挂牌上市,成为“预制菜第一股”。
部分地区也开始在政策上进行支持。广东在今年3月便率先推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以促进预制菜产业的发展。但伴随热度而来的还有一些不规范现象,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点名预制菜,表示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此外,食品安全是否过关、产品标识不清不楚,也是消费者吐槽预制菜的重点。
那么,现阶段国内的预制菜产业空间如何?这门生意好做吗?
市场容量达数千亿规模化企业少
根据公开资料,预制菜是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预加工做成的成品或半成品。从生产工序看,其可分为生制预制菜和熟制预制菜;从食用方法看,可分为即配菜肴、即热菜肴、即烹菜肴和即食菜肴;从品类来看,预制菜可分为调理肉制品、酒店菜、料理包以及C端预制菜。
预制菜并非新鲜事物,早在80年代,便开始在日本、加拿大及部分欧洲国家风靡。经过多年发展,美、日均培育出在全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预制菜企业,如神户物产、泰森、Sysco、康尼格拉、日冷等。
对比之下,我国预制菜起步较晚,90年代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进入,我国开始出现净菜配送加工厂,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业涌现。2014年前后,外卖市场飞速发展之际,料理包开始大量渗透到小餐饮、外卖店等。至2020年,受疫情及堂食减少影响,预制菜需求被进一步拉动,2021年春节,天猫年货预制菜销售同比增16倍,京东数据显示1-2人小包装预制菜的成交额同比增长了3.5倍。
从市场容量来看,目前,酒店、连锁快餐等大B端,中小餐饮、乡厨等小b端,以及农贸市场、电商、新零售、商超等C端市场,均有预制菜的身影。预制菜在餐饮行业大规模的渗透,催生出了黄金行情,中泰证券预计2030年的预制菜终端规模将达到7000亿-8000亿元,出厂口径6000亿元,2021-2030年间的复合增长率达14%。其中,调理肉质品的市场空间最大,规模约1800亿元,酒店菜、料理包及C端预制菜的市场规模分别约200亿-300亿元、500亿元、500-600亿元。
在这个现象级风口下,大量上市公司纷纷入局。除了以味知香为代表的C端预制菜公司外,赛道玩家还有安井食品(603345.SH)、春雪食品(605567.SH)、圣农发展(002299.SZ)、双汇发展(000895.SZ)、得利斯(002330.SZ)、同庆楼(605108.SH)等餐饮、食品加工企业。
部分预制菜、食品加工上市企业简况
另外,就在近期,京东也将预制菜纳入战略扶持品类,在未来三年扶持20个销售过亿元的预制菜品牌、5个销售过5亿元的预制菜品牌。而农夫山泉也在近期发布4款“即热米饭”新产品,积极布局预制菜赛道。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预制菜相关企业已超7万家,但入局者虽然众多,目前却尚未有全国统治地位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呈现规模化企业少、地域性强的特点。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预制菜行业CR10(前10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仅为14.23%。其中,绿进食品市占率为2.4%,安井食品与味知香分别为1.9%、1.8%。
东莞证券认为,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预制菜生产商以同类型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居多,并且多数依然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模式,只供应少量客户,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且标准化程度较低,食品安全及品质难以保证。目前,部分企业已开始采购自动化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食品的质量。在此背景下,行业集中度有望向食品质量有保障的优质企业靠拢。
B端需求更大毛利率多在15%左右
预制菜炙手可热的重要原因,在于其能够实现降本增效。根据东莞证券,目前我国预制菜的消费渠道主要包括餐饮端与零售端。根据行业市场规模来测算,餐饮端的消费占比最大,约为80%,零售端消费占比约为20%。
对于零售端客户而言,预制菜可以便捷、快速地做出一道菜肴,既可以节省时间,亦可保证饮食的健康。就C端消费占比较少这一现象,中泰证券表示,一方面,C端预制菜导入时间不长,大多数消费者对其仍旧存在不了解和不信任,C端预制菜厂商首要解决的是消费者教育问题;另一方面,C端消费者试错成本较低,品牌忠诚度不高,需要持续大力营销获得更大的流量。
对于餐饮端客户而言,预制菜可以提高出菜速度、减少对人工成本的依赖,以及减少后厨面积、降低房租成本。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后,人工成本从1.6元/份下降至0.8/份元,房屋租赁成本从1元/份下降至0.6元/份。而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公布的数据,在2020年我国正餐类餐饮企业平均成本构成中,人力是仅次于原材料的成本,占比达22%。
短期来看,预制菜从B端大规模走向C端还需要克服多个难题,但市场空间无疑是值得期待的。那么,预制菜行业的盈利水平如何?从已披露预制菜、菜肴业务营业情况的企业来看,结合这些企业2022年上半年及2021年的财报数据,在盈利能力上,预制菜、菜肴制品业务的毛利率在-2%-25%不等,其中,毛利率在20%以上的是千味央厨及味知香,其他企业这块业务的毛利率多在15%上下。
预制菜企业毛利率简况
对于预制菜行业的盈利能力,安泰证券认为,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及市场竞争是影响因素。一方面,肉禽水产等农副产品占预制菜成本的比重较大,而农副产品价格受到天气、产量、市场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若产品价格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将直接影响行业的毛利率水平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预制菜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新进入者不断对现有企业形成威胁,若行业发起价格战可能导致参与者盈利能力受损或市场份额下滑。
民生证券认为,从长期来看,加工深度较高,规模大的自研单品将是预制菜制造企业核心盈利点,大品类、自研能力强、多渠道的专业预制菜企业将逐渐脱颖而出。(思维财经出品)■
责任编辑:CF013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除了对餐厅网络布局进行优化,海底捞还注重提高门店运营的效益。
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餐厅整体翻台率为2.9次╱天,同店翻台率达到3.0次╱天,累计接待顾客人数约1.46亿人次。
为了吸引顾客到店就餐,海底捞积极推出新产品,据了解,今年6月份上架的“新一代番茄锅底”“鳕鱼虾滑”“8秒海带苗”“层层雪浪猪五花”等产品推出首月点击率超过15%。
“2022年下半年,我们会继续推进产品创新,给顾客提供更多选择以提升顾客用餐体验。”海底捞方面表示。
疫情对海底捞的影响有多大?
数据显示,2022年3月至5月,海底捞平均每天有超过200家门店暂停堂食,该数字到6月减少至不足90家,7月份进一步减少至30家以下。
为了应对这种特殊情况,海底捞设立了社区营运中心,并鼓励门店以其他方式创收,例如以门店为配送站,为广大受新冠疫情影响的消费者提供火锅套餐、盒饭、冒菜、小龙虾等形式多样的外送服务。
同时,海底捞积极运营线上平台。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外卖业务收入约为4.76亿元,同比增长37.6%。
“积极的创收项目帮助公司降低了因餐厅暂停营业而可能产生的大额亏损,也有效维持了员工士气,增加了顾客黏性。”海底捞在财报中写道。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阎侠
编辑白华兵校对付春愔
七大上市航司日亏3.67亿,暑运加持能挽颓势?
8月30日晚,国内A股上市的七大航空公司半年度业绩悉数披露完毕。
没有意外,如7月中旬的业绩预报所述,七大航空公司集体报亏,合计亏损达665.81亿元,平均日亏3.67亿元。
不过,航空公司7月业绩普遍实现环比转好。传统暑运旺季将要结束,多位受访者均对时代财经表示,伴随燃油附加费的下调,机票价格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航空公司中报集体报亏
今年1月-6月,中国国航(601111.SH)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94.34亿元;中国东航(600115.SH)亏损187.36亿元;*ST海航(600221.SH)则亏损128.37亿元;南方航空(600029.SH)则亏损114.88亿元。
其他三家上市航司亏损规模则在百亿以内,其中,吉祥航空(603885.SH)净亏损18.90亿元;春秋航空(601021.SH)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45亿元;华夏航空(002928.SZ)则亏损9.5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专注在支线航空的华夏航空,在疫情爆发后的2020年、2021年中报均曾逆势录得盈利,但今年也终于抵不住疫情反复、航班调减的压力,业绩报亏。
资产负债率方面,资产规模较大的三大航均有所上升:东航为87.93%,较上年年末提高7.09个百分点;国航资产负债率为85.09%,较上年末上升了7.16个百分点;南方航空资产负债率为77.77%,上升3.86个百分点。
而七大航中唯一被“戴帽”的*ST海航,则重新回到资不抵债的局面,截至今年6月底资产负债率为101.91%,较上年度末增加了9.57个百分点。
多家航司解释称,受到今年上半年疫情多点散发的影响,公司运力投放下降,导致业绩不佳。
春秋航空对此阐述得最详细。公司在中报中指出,2022年上半年,中国民航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新冠疫情影响的深度远超预期,从而衍生出的安全风险不断累积,生产经营压力持续加大,但民航业整体经受了疫情反复冲击的考验,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等行业主体表现出坚强韧性。
具体来看,春秋航空称,2022年的春运期间各项经营数据实现均实现同比恢复,但随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迅速传播再次给中国民航业带来挑战。国内超一线城市深圳、上海等出现本土疫情,叠加不断上升的国际油价以及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民航运输生产形势空前严峻,行业整体亏损严重。
成本方面,原油价格上涨及人民币贬值导致的成本攀升均让航空公司承压。
吉祥航空在中报中提到,2022年上半年布伦特原油价格处于高位,较2021年上半年均价(65.2美元/桶)、2021年全年均价(70.9美元/桶)均大幅上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022年3月后经历一轮贬值,中间价从3月最低的6.30上涨至接近6.80的水平。
暑运加持,7月民航业数据环比转好
尽管上半年业绩不尽如人意,但暑期是航空业传统旺季,多家航空公司均期待这个暑运能挽回部分业绩。
多位受访者对时代财经表示,这个暑期的机票价格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
小樱(化名)刚辞职不久,她在7月末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潮汕机场出发飞往云南昆明,她仅提前三天订票,单程机票价格为一千块钱多一点,她对时代财经表示,“临时订票加上云南旅游很热门,这个价格可以接受。”
小光(化名)则刚关了一家剧本杀门店,她在刚过去的7、8月与朋友一起去了重庆和拉萨。8月30日,小光向时代财经展示的机票显示,7月25日她们一行四人从广州白云机场飞至重庆江北机场,机票总价仅不到三千元,人均736元。她为了这次出行,提前多天挑准了机票价格较低的班次。
回程时,小光特意选择了心慕已久的青藏铁路,先从拉萨搭乘火车至西安,再从西安飞返广州,人均机票价格为1000元。与她同行的小熊(化名)选择直接从拉萨飞回广州,机票价格高达2100元。
上述采访对象的经历是今年暑运的一个缩影。具体来看,今年暑运状况到底如何?
据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主任朱涛介绍,今年7月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68.0亿吨公里,环比增长27.5%;旅客运输规模连续三个月回升,完成旅客运输量3399.6万人次,环比增长54.5%。
环比增长喜人,说明暑运仍然有着它的传统魅力。但若对比往年,民航业的相应运输量仍然不太乐观。
7月份,民航运输行业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同比分别下降21.1%、30.8%,分别相当于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60.0%、57.3%。
8月份,随着多地出现疫情,暑运下半场也受影响。飞友科技发布《飞友民航周报》显示,8月22日-8月28日一周内,周执行客运航班5.8万班次,日均8220班,环比下降14%,航客流受疫情影响回落显著。
不过,7、8月的民航业仍有一些好消息。
自2022年8月5日起,今年已经五连涨的机票燃油附加费终于回落,800公里(含)以下航段每位旅客收取80元燃油附加费,800公里以上航段每位旅客收取140元,相较于调整前分别降低了20元、60元。这也是今年2月国内航司再次恢复征收燃油附加费以来的首次下调。
时代财经发现,在7月搭乘飞机的小樱与小光,燃油附加费都为200块,而小樱在8月12日的回城机票中,燃油附加费降至140元。
航空煤油属于成品油范畴,由于航空煤油、成品油的价格有严重滞后性,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将在一段时间后才在航空煤油价格上体现。
国际航空煤油价格数据图片来源:国际航协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兰翔指出,“此次燃油附加费降低对整个行业都是利好的,首先意味着航司燃油成本下降,之前因为考虑成本原因取消的航班,现在可以执飞。对于旅客而言,可以直接降低出行成本,有更多出行选择方式,同时刺激旅客的出行意愿增加。”
除此之外,民航局亦在逐步调整对国际航线的熔断管控。
8月7日,民航局发表《国际定期客运航班熔断措施进行优化调整》的通知。民航业内人士林智杰指出,“民航局进一步调整航班熔断机制,对国际航班恢复的作用会比较明显”。
他分析称,一是熔断门槛从每班5例,放宽到4%,也就是波音787飞机大约要确诊10例左右,波音777大约要确诊15例左右;二是熔断周期缩短,这两个调整会减少航班熔断数量,帮助国际航班恢复。同时,航班熔断减少后,回国旅客也会有更明确的预期,被迫变更行程会更少。
8月10日,英国驻华使馆宣布,英国交通部(Department for Transport)和中国民航局已经正式达成共识,恢复中英之间双向直航客运服务。
8月20日下午,首都航空一架由英国机场起飞的空客A330客机,平稳落地山东青岛。首都航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中英定期客运航班自2021年1月暂停运行近两年以来,从英国到中国的首个定期客运航班,“而在此之前,旅客往返中英两国主要依靠转机,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骤增。”
此前,留学生卢西(化名)曾向时代财经表示,2019年其购买的上海-伦敦往返机票不到7000元,但从2020年,单程费用已经飞涨到17000元左右;中英断航之后,这两年单程中转机票费用基本在20000元-30000元,甚至一度炒到了70000元-80000元。目前,国内三大航也已宣布恢复中英直飞航线。
责任编辑:CF013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