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刘四红)新一期“麻辣粉”和逆回购操作如期公布。9月15日,央行发布消息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开展4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与前期保持一致,分别报2.75%、2.0%,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
继上月MLF小幅缩量2000亿元之后,9月MLF继续同频小幅缩量,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此举意在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护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预期稳定,有不搞大水漫灌、不透支未来的深意。
Wind数据显示,9月15日有20亿元逆回购和6000亿元MLF到期。此次操作后,央行实现净回笼2000亿元。
本月MLF续作“量缩”。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央行续作4000亿元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资金需求。从8月M2同比维持高位看,国内货币供应充足,同时,市场利率维持低位,流动性略偏松,央行通过缩量续作MLF,意在推动市场流动性向合理充裕回归并防范过度宽松潜在风险。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同样解释了央行小幅缩量续作MLF的多个原因:首先,市场利率长期大幅低于政策利率,一级交易商对MLF的投标需求较弱;其次,银行间流动性依然充裕,债市杠杆率处于高位,央行主动加码投放的诉求不强;再次,外部制约加大,稳汇率重要性提升,短期内制约国内货币加码宽松。
另外,稳经济和稳预期下,流动性仍需延续宽松格局,温彬认为,短期内MLF大幅缩量的可能性也不高。从流动性影响因素看,未来资金面扰动增多,总量政策需继续予以支持。
例如9-12月,将有2.6万亿元大规模MLF到期,前期支撑资金面的政策力度大为弱化,同时增量财政政策落地、银行缴准、货币发行等也将挤出一部分流动性,对资金面形成扰动。“为此,MLF维持等量或小幅缩量,以及适时通过降准维护中长期流动性,仍是政策应有之义。”温彬分析道。
另在操作价格上,在8月超预期降息之后,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内外综合考量下,9月政策利率维持不变。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再发力
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针对现存的各类隐形门槛,提出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成本、探索“一业一证”改革、提升“一网服务”水平等重要举措,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清理市场准入限制壁垒
为帮助市场主体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意见》指出,要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及动态调整机制,抓紧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审批机制、监管机制,推动清单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稳步扩大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范围。同时提出目标,要求2022年10月底前,各地区各部门对带有市场准入限制的显性和隐性壁垒开展清理,并建立长效排查机制。
如何才能清理各类显性、隐性壁垒?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壁垒的产生源于部分政府存在“越位”,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缺位”等问题。
“因此,破除壁垒的关键点在于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政府在市场配置不到的地方,或者市场失误的地方发挥其作用。”洪涛表示。
8月底北京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助企纾困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中就已提出,助力企业加快恢复发展。其中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北京将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实现更多市场主体“准入即准营”,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探索“一业一证”改革
积极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才能帮助市场主体降成本、解难题。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便提出,要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降低全社会流通成本。
而此次《意见》进一步提出改革方式,要求2022年底前,国务院有关部门逐项制定中央层面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省、市、县级编制完成本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同时,深入推进告知承诺等改革,积极探索“一业一证”改革,推动行政许可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
“‘一业一证’对应‘一业多证’,强调的是综合执法,而不是多头执法,意在防止管理成本上升,乃至出现管理混乱现象。”洪涛解释称,“这一改革一方面能够减少企业的外部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市场主体自身管理的自觉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如在地理标志产品领域,曾经存在“一品三标”现象,地理标志产品,由三个不同的部门发不同的证书,后来改革后,探索了由国家知识产权管理局统一管理,实现了地标产品“一品一标”的管理,但是,多头管理下“一业多证”“一品多标”“一职多本”等现象仍然存在。
此外,《意见》还指出,将在部分地区探索开展审管联动试点,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并深入开展行政备案规范管理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关于行政备案规范管理的政策措施。
提升一网服务水平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场主体的行为及其活动范围空间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全球性的跨国企业更是如此,如国内贸易的连锁经营企业、跨国企业的国际贸易与投资等,都涉及异地迁移档案等问题。”洪涛表示。
为此,《意见》提出2022年10月底前,编制全国统一的企业设立、变更登记规范和审查标准,逐步实现内外资一体化服务,有序推动外资企业设立、变更登记网上办理。
同时,全面清理各地区非法设置的企业跨区域经营和迁移限制。简化企业跨区域迁移涉税涉费等事项办理程序,2022年底前,研究制定企业异地迁移档案移交规则,并健全市场主体歇业制度,研究制定税务、社保等配套政策。进一步提升企业注销“一网服务”水平,优化简易注销和普通注销办理程序。
“连锁企业随着规模扩大、店铺增多,必然会涉及到总部的统一登记、统一税收等问题,这一举措有助于促使门店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客户管理上,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与服务质量。”洪涛表示,“同时,在数字治理的背景下,通过提升企业注销‘一网服务’水平等方式,进一步具体完善数字化管理措施,对于我国数字治理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商报记者方彬楠冉黎黎
责任编辑:CF013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回顾8月,为稳固国内经济恢复基础、着力稳定房地产融资链条,当月MLF中标利率下降10个基点至2.75%,另外当月5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亦大幅下调15个基点,超出市场预期。
对此,温彬指出9月利率维持不变主要是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从国内看,8月降息效果正在显现,短期内政策仍将处于观察期,MLF连续下调的必要性不高。
正如金融数据显示,8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5万亿元,同比多增390亿元,居民消费信心有所恢复、按揭贷款回升、对公贷款较上月显著增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继续改善,融资结构逐步优化。8月降息和此前出台的助企纾困、一揽子稳经济增量政策效果正逐步显现。
谈及本月LPR报价,周茂华指出,MLF作为LPR报价利率锚,预计本月LPR报价保持稳定概率大。
资深宏观分析师王好同样称,此前货币当局降息后,8月金融数据明显好转,当前并不存在继续降低政策利率的必要。因此,本月LPR大概率保持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4%,较一季度继续收窄3个基点。这主要源于在让利实体和信贷供需失衡下,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不断下行,而二季度以来,由于存款定期化较为严重,导致存款成本降幅明显低于贷款。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自9月15日起,多家国有大行再度调整个人存款利率。“下一阶段,存款利率的下行预计将为LPR调降进一步打开空间。”温彬预测道,此外,考虑到9月至10月专项债增发超5000亿元,四季度MLF到期仍有2万亿元,不排除央行会再度降准置换一部分高成本MLF,既不过度投放基础货币,又能够改善银行负债成本,达到降成本和延续宽松流动性环境的双重目标。
展望后续货币政策走向,周茂华同样指出,国内处于经济复苏进程中的阶段性对冲降息,从目前经济复苏态势来看,预计短期央行进一步降息可能性偏低;但考虑到下半年MLF到期量大及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引导金融机构让利实体经济等,不排除存在一次对冲式降准的可能。
离岸人民币汇率“破7”
时隔两年,人民币汇率跌破7.0大关。
Wind数据显示,9月15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跌破7.0关口,日内最低贬值至7.0183。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同样逼近7.0大关,最低贬值至6.9955。而这也是2020年8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离岸市场首次“破7”。
在分析人士看来,汇率本身是市场变量,一个整数的点位并不具备特别强的经济意义。因此不必过度关注是否“破7”,更应理性看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下汇率的波动。
无需过度关注“破7”
另在9月15日早间,央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2年9月1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101元,前一交易日报6.9116元,调升15个基点。与8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相比,9月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累计调降1046个基点。
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在触及日内贬值低点后,也有所回升。截至9月15日21时,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报6.9875,日内贬值幅度为0.35%;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报6.9972,日内贬值幅度为0.35%。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自8月15日央行宣布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以来,人民币汇率开启了年内新一轮贬值走势。同期,美元指数屡创新高,一度超过110,达到近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针对人民币汇率这一走势,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关键因素在于近期美元的强势走势。9月13日公布的美国8月CPI数据大超预期,市场对于美联储的加息预期大幅提升,并一致认为将会继续加息75个基点,同时本轮加息的幅度和时间跨度将进一步加大,美元走势也愈发强烈。
自2022年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开启贬值走势,市场对于人民币汇率是否会“破7”这一话题讨论声不断,更有部分用户谈贬值色变。对于这一情况,明明直言,在强美元的大背景下,非美货币对于美元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但人民币年内走势相对于其他主要非美货币更为稳健。
在9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国强也曾回应称,中国是开放经济,人民币汇率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年内美元升值14.6%,SDR篮子里其他储备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贬值,人民币贬值8%左右,和其他非美元货币相比贬值幅度是最小的。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出现全面的贬值。
“汇率本身是市场变量,一个整数的点位并不具备特别强的经济意义。因此不必过度关注是否‘破7’,更应理性看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下汇率的波动。”明明进一步解释道。
政策工具箱“弹药充足”
基于人民币汇率“双刃剑”的特点,多位分析人士同样表示,市场对于人民币汇率贬值无需过度解读,人民币适度贬值有利于延续国内出口的良好势头,对进口企业造成一定影响。
在谈及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影响时,明明称,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贬值影响有限,可能会对资本市场的情绪产生一定扰动。但对实体经济来说,汇率适当的贬值还有助于刺激出口增速,对制造业是有好处的。
为了应对本轮贬值,央行在9月5日还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8%下调至6%。这是央行应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年内二度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调节市场上外汇供给实现人民币升值。
明明指出,我国央行可用于稳定汇率的政策工具较为丰富,政策工具箱“弹药充足”,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启动逆周期因子、调节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等。从历史经验来看,各类政策工具在应对汇率波动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热度之下,人民币汇率下一步将是何走势,也是用户高度关注的话题。明明认为,当前,需要进一步观察美国通胀和美联储加息的节奏;另外也取决于国内稳增长政策落地实施效果,以此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更有力的支持。
明明强调,长期来看,人民币走势仍将回归人民币的基本供需,当前我国的贸易顺差在历史高位,服务贸易逆差仍在较低水平,银行结售汇仍处于顺差水平,稳定的国际收支并没有改变,人民币的需求仍有支撑。
刘国强也曾表示,目前来看中国外汇市场运行正常,跨境资金流动有序,受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虽然有影响,但是影响可控。而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比较强。短期内双向波动是常态,有双向波动,不会出现“单边市”。
北京商报记者廖蒙
责任编辑:CF013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