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高排放上市公司高层几乎都公开表示了对于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态度。但通过十个大项指标衡量,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对碳减排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9月22日《财经》杂志主办的“2022《财经》碳中和高峰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发布会”上,财经产业研究中心总监刘建中在发言中表示。

《财经》产业研究中"/>

财经

《财经》产业研究中心总监刘建中:很多企业并未对碳减排做好充分准备

作者:今午信息网 来源:国内新闻 2022-09-23 我要评论( )

<p style="text-align: left;">“虽然高排放上市公司高层几乎都公开表示了对于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态度。但通过十个大项指标衡量,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对碳减排工作做好充

“虽然高排放上市公司高层几乎都公开表示了对于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态度。但通过十个大项指标衡量,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对碳减排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9月22日《财经》杂志主办的“2022《财经》碳中和高峰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发布会”上,财经产业研究中心总监刘建中在发言中表示。

《财经》产业研究中心总监刘建中

首先,他说编制“双碳领导力榜”有三点意义。第一,领导力榜衡量的不是减碳的结果,而是减碳的意识、准备和行动。可以衡量企业是否从规划上、组织上、方案上、技术上,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做了准备并开始行动。第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个榜单可以让普通人直观看到哪些企业真正重视双碳事业,哪个企业是敷衍了事。第三,传播优秀经验。十个大项指标,都有公司获得了满分或者接近满分的成绩。榜样就在身边,通过相互学习,企业可以提高减碳效率。

他说,高排放企业领导力榜里的洞见有九点。

第一,整体成绩不佳,卓越和优秀仅占10%。60%的公司是“中等”和“一般”。而“中等”和“一般”表明企业准备不足、行动有限。

第二,从企业属性看,央企好于民企,民企好于地方国企。“良好”以上的比例,央企是57%,民企是21%,地方国企是13%。

第三,从行业看,石化、航空好于电力、钢铁。良好以上的比例,石化80%,航空67%,电力28%,钢铁23%。但有趣的是100家上榜企业中,唯二的两家卓越企业,宝钢股份是钢铁企业,中电控股是电力企业。这反应了电力、钢铁行业的情况参差不齐。

第四,披露与沟通方面,H股优于A股。H股上市的公司,82%披露了碳排放;A股、H股两地上市的公司,83%披露了碳排放;仅在A股上市的公司,仅有15%披露了碳排放。

第五,高排放企业尚未普遍提出碳排放目标,没有建立目标分解与考核奖惩机制。其中仅29家提出明确的减碳目标。而且,要达成公司碳排放管理绩效,应科学分解相关目标,并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加以保障。目前有21家公司建立了以低碳为导向的考核奖惩机制。

阿里巴巴陈龙:判断企业碳中和好坏的四个标准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思考和探索双碳和自身的关系,但什么是好的企业的碳中和?我认为至少有四个判断标准。”在9月22日《财经》杂志主办的“第二届碳中和高峰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发布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席、集团战略规划总裁陈龙在演讲中表示。

阿里巴巴集团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席、集团战略规划总裁陈龙

陈龙指出,判断企业碳中和好坏的首个标准是看动作背后的驱动力,好的企业的碳中和是被责任担当、使命所驱动,将之作为核心战略,而不仅仅迫于合规的压力。

在他看来,当今做好企业的标准,已从半个世纪以前的股东经济向参与者经济去靠拢,这是商业逻辑的重大改变。这意味着,企业的发力方向越来越与社会诉求相匹配,而应对气候变化则成为企业今天应该承担的最大的社会责任。就阿里巴巴而言,早已将ESG、包括应对环境的挑战,作为其走向102年、成为百年企业的基石战略之一。

第二个判断标准为,企业是否设定了有雄心的、负责任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并且透明地披露。陈龙表示,企业碳排放的范围1、2、3其实互相重复,这样重复计算的原因在于,每个企业应该就其影响力范围尽力规划自己的碳中和目标。

不同企业的碳中和难易程度不一,在尽力的基础上,企业还需做到负责任、实事求是。在陈龙看来,社会是一个循环经济的整体。判断企业碳中和的好坏,要看的不是企业碳排放有多少,而是他们基于原来的碳排放做了多大的努力,是不是有清晰的目标去主动减少碳排放。

具体到行业,陈龙举例说,相较于科技行业,零售、物流企业的碳中和更加困难,因此企业能做的是分解,分解航空和陆运,分解短途和到长途,把自己能做的尽量去做到,没有做到的努力去创新。这体现了尽力、实事求是、以及科学衡量的原则。企业除了设立好碳中和目标,还需要用好科技的力量。

第三个判断企业碳中和好坏的标准是,企业是否把碳减排融入到自身的商业设计中去。

以阿里云为例,根据分析机构盖特纳(Gartner)的排名,2021年底阿里云在存储、计算、网络和安全方面均达到世界最高分。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也是中国领先的清洁能源的购买和使用商,在领先、安全的基础上,阿里云也成为干净、有效的云。

最后一个判断标准,是企业是否以开放协同的方式去做碳减排。陈龙指出,要真正大规模地、成框架地去缓解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三个支柱:一是把碳中和作为目标;二是把科技作为完成这个事情的引擎;三是建设参与者生态,发动所有的参与各方。

陈龙认为,数字化平台正是一块能够将上述三个要素平衡好的土壤。阿里巴巴相信,数字化平台在今天是践行碳中和的最好土壤。大规模使用云计算,本就是帮助企业在数字转型的同时达到碳减排。他表示,根据测算,使用云计算与传统的it的中心相比,可以降低85%以上的碳排放。

要真正做好碳减排,社会各方都需参与进来,这点尤其重要。眼下令阿里巴巴非常兴奋的“范围3+”这一创新性的目标,指的是在范围123之外,基于平台企业的特点,运用平台的力量吸引各方参与者一起来帮助他们去减排。据陈龙介绍,为了达到目标,阿里巴巴和各方参与者,包括科学专家,政府机构和企业多方共同推进。同时开发了以开放共享为主要目标的“open C+”的科学衡量机制。

广阔的C端市场也不可错过。一般来说,居民消费是工业和农业生产的终端,城乡居民间接关联的碳排放占了全国的40%。陈龙认为,如果把所有居民融入进来,改变消费习惯带来绿色消费,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减碳效应,而这也是阿里巴巴正在努力推动的绿色消费市场。

面向C端,阿里巴巴推出的“88碳账户”,把消费者的绿色减排行为衡量起来,以居民的绿色消费为其减排的重要目标,应用场景包括淘宝、饿了么、咸鱼、高德、菜鸟等。陈龙强调,在这一过程中,阿里巴巴充分尊重每一个用户的隐私的权利,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去衡量,并且遵循数据采集最小化知情同意的原则。

陈龙最后总结,企业从以上四个维度做好碳中和,通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阿里巴巴坚信这是穿越不确定性的最好选择。

以下为陈龙演讲全文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大家好,非常感谢《财经》的邀请,我是阿里巴巴陈龙。

大家都知道,9月是中国发布双碳目标的两周年,我们国家要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经济和商业逐渐要和排碳解耦,所以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非常认真地思考和探索双碳和自身的关系。因此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理解什么是好的企业的碳中和。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结合阿里巴巴自身在碳中和与ESG的探索,讲一下我的感受。

是不是好的企业碳中和,我觉得第一个判断标准是看企业的动作是不是被责任担当、使命所驱动,而不仅仅是合规的压力。首先来讲一下我理解的企业碳中和的商业逻辑。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不定性的世界里,却有一个非常一致的对好企业的诉求,就是企业能不能解决社会的挑战。我们看到资本市场已经对碳排放、气候变化的应对提出要求,要求更多合规的披露,同时我们发现全世界市值最大的企业,也是碳中和做的最好的企业。今天我们会发现,一个做好企业的标准,已经从半个世纪以前的股东经济更多地向参与者经济去靠拢。所以所有各方参与者,整个社会的诉求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着力方向,这是一个商业逻辑的非常大的改变。今天,当然最大的社会挑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企业,我们的商业和技术应当去缓解,而不是加剧这样的挑战,这是企业今天应该承担的最大的社会责任,所以它不应该只是一个合规动作,而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战略。

今天,阿里巴巴已经非常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们把ESG、包括应对环境的挑战,作为阿里巴巴走向102年的一个基石战略。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当时我们希望能活102年,也就是说我们想做一个百年企业。今天我们认为做一个百年企业的关键是能够帮社会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所以它是我们的基石。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评判一个企业碳中和做得好不好,需要看它是不是把碳中和的责任担当成自己的使命,而不只是合规压力。

我认为判断企业碳中和做得好不好的第二点,是看它有没有设定有雄心的、负责任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并且能够透明地披露。这里面有一个“尽力”原则,如果我们看一下双碳的衡量标准,会有范围1、2、3,范围1指的是企业自身的运营所带来的碳排放;范围2是企业用电所带来的碳排放;范围3则是企业价值链的上下游产品所带来的碳排放。

如果仔细想的话,我们会发现范围1、2、3其实互相重复,因为当我们用另外一家企业的电的时候,电的生产本身是发电企业的范围一,那范围三也是如此。既然如此的话,我们为什么会重复计算?是因为这是一个尽力的原则,每个企业应该就他们影响力的范围,尽量去做好碳中和的努力,所以我觉得这是第一个原则,要尽力去规划自己的碳中和目标。第二个的话,我觉得是要负责任、实事求是,每个行业需要设定的目标不同,我们要能够去真正做到。对比不同的企业,我们会发现有的企业碳中和做起来比较容易,有的企业会比较难,但比较难的企业并不代表碳中和做得不好。我们社会是一个循环经济的整体,所以有的企业它虽然碳排放比较大,但是他们承担了社会更多的碳排放,所以我们要看的不是企业碳排放有多少,而是他们基于原来的碳排放做了多大的努力,是不是有清晰的目标去主动减少碳排放。

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我们会发现科技行业的碳排放相对容易,而在零售、物流行业的碳排放变得更加困难。全球范围内,比如国际航空这样一个燃油领域,可能在最早不晚于本世纪40年代才找到大规模的减排方案,所以我们能做什么?我觉得物流的零售企业,可以做的是分解,分解航空和陆运,分解短途和到长途,把自己能做的尽量去做到,而没有做到的努力去创新,但是要实事求是的去做,去规划去做。这是一个尽力、实事求是、以及科学衡量的原则。这是我觉得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去对比企业是不是真正在努力碳减排的标准。

第三个我觉得值得去看的是,企业是否把碳减排真正融入商业设计来做,把碳中和作为自己发展的动力。我们都知道能源革命和技术革命从来是改变人类命运的一个关键力量,而这一次也不会例外,只不过这一次他们会联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负责任的技术革命,如何把能源革命和技术革命结合起来,作为商业发展的引擎。我们认为要真正大规模地、成框架地去缓解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三个支柱:第一个是真正把碳中和作为我们的目标;第二个是把科技作为完成这个事情的引擎,因为只有科技才真正能有效率地解决这个问题;第三个我们叫做参与者生态,发动所有的参与各方一起来解决,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规模化地解决这个问题。

举一个我们具体的案例,比如说云计算,我们首先做到的是让我们的云计算成为一个领先的、安全的云。根据盖特纳的排名,去年底阿里云在存储、计算、网络和安全方面都达到了全世界的最高分,这是我们在领先和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也是一个中国领先的清洁能源的购买和使用商,我们希望自己的云是干净的、有效的,同时大规模使用云计算,本来就是帮助企业在数字转型的同时达到碳减排。根据测算,使用云计算与传统的it的中心相比,可以降低85%以上的碳排放。

最后一个判断标准,就是企业是否以开放协同的方式去做碳减排。要真正做好碳减排,除了设立好碳中和目标,还需要用好科技的力量,但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让社会各方都参与进来,才真正的能够成框架,成规模地去缓解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相信数字化平台正好是一块能够把这三件事情做好的土壤。由此我们相信,数字化平台在今天是践行碳中和的最好土壤。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居民消费是工业和农业生产的终端,所以城乡居民间接关联的碳排放占了全国的40%。所以把所有的居民融入进来,让他们改变消费习惯,带来绿色的消费,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减碳效应。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做一件事情,就是去推动绿色的消费市场。我们和各方参与者,包括大中小企业、专业和学术机构、政府部门、认证机构和消费者,一起才可能完成这样的事情。我们推动绿色的商品,希望在我们的电商市场里面越来越多的品类和比例的商品是绿色的;希望我们的消费者能够找到绿色的商品,希望绿色的商品的提供方能够找到消费者,是这样的一个努力才可能真正去推动绿色的消费。

我们也和生态伙伴合作,比如今年7月,我们和全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商之一,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签署了战略协议,其中包括8项绿色能源项目,一起来推动“新能源+”和“数字+”。今年4月,我们加入了倡导低碳技术专利共享的国际平台,低碳专利承诺,并对外免费开放9项关键的数据中心的低碳专利。

但我们特别兴奋地在做一件事情,我们把它叫“范围3+”,就是在企业规定的范围123之外,我们基于平台企业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叫“范围3+”的目标,指的是在范围123之外,如何去运用平台的力量吸引各方参与者一起来帮助他们去减排,这是我们设立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我们和各方参与者,包括科学专家,政府机构和企业一起来做。为此,我们专门还做了“88碳账户”,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碳账户,把所有消费者绿色的减排行为衡量起来,就是让居民的绿色消费成为我们减排的重要目标。我们在很多场景包括淘宝、饿了么、闲鱼、高德、菜鸟去做这样一个账户体系。

我们还有一个叫做“open C+”的科学衡量机制:通过第三方专家的科学衡量,能够知道我们的社会行为中什么是合理的减碳,并且能够纳入到碳账户体系中。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每一个用户的隐私的权利,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去衡量,并且遵循数据采集最小化知情同意的原则。我们开发的一个叫“能耗宝”的产品,能够帮助很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优化能耗。

我们还和超过20家的品牌领导企业一起来推动一个叫“减碳友好”的行动。行动着眼于三个目标:第一从商品设计就开始一起去推动低碳商品的大规模开发和科学衡量;第二我们倡导所有品牌一起把低碳物流嵌入到供应链;第三希望通过低碳的营销去改变消费者的绿色心智,这是我们一起生态努力的方向。

刚才我跟大家分享了我认为什么是好的企业碳减排标准,至少有四个:第一个企业是不是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而不只是一个合规的要求;第二个企业是不是有设定了有雄心、负责任,并且科学合理的目标,并且能够去透明地披露;第三个企业是不是把这样的社会责任融入了自己核心的商业设计,真正让践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发展的引擎;第四个企业是不是用一种开放协同的方法,去联合更多的多方参与者去达到目标。那么我认为这四个标准是做好企业碳减排的核心。

我们坚信只有做好时代的企业,才可能有企业可持续的时代,企业的价值在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缓解社会挑战。从以上四个维度做好碳中和,通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坚信这是穿越不确定性的最好选择。最后,感谢《财经》和中创碳投的工作,为规范和提升企业碳中和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祝福你们,并希望你们做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CF005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第六,普遍缺乏专职的碳排放管理团队。只有15家公司明确了董事会对碳排放管理的具体职责,25家公司明确有专门团队负责碳排放管理工作并说明具体职责。

第七,在碳排放管理中未普遍利用信息化工具。碳管理信息化工具是“碳排放管理机制”。大项中的一个分项,得分率仅13%。碳排放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化工具可以提高效率。工具使用率低,从侧面反应了企业准备不足。

第八,其实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比如大部分公司高碳业务转型计划尚不清晰,与碳排放相关的重要信息披露不充分,碳排放核算能力有待提升,引导员工和公众减碳以及助力行业减碳仍需加强。

第九,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方面。比如,碳排放强度方面,以产出实物量衡量的产品碳强度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27家披露产品碳强度的上市公司中有24家出现下降。有23家上市公司在碳汇、CCUS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方面展开研究示范。

房地产行业双碳领导力榜显示,行业营收居于前列的25家公司中,得分优良比例达到了72%。民营企业中,龙湖集团得分最高。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约50亿吨,占当年总排放的一半。房地产行业对于减少碳排放至关重要。

汽车行业双碳领导力榜显示,行业营收居于前列的上市公司中,得分良好比例为33%。仅吉利汽车满足卓越评价。2021年,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12亿吨。对于减少碳排放汽车行业也非常重要。对于下游,要减少车辆使用的排放,关键在于向新能源车转型,就需要研发技术满足市场对于新能源车的各种期待,比如安全,长续航等,从而加快新能源车的渗透速度。对于现在还生产燃油车的车企来说,就得想办法降低百公里油耗,从而减少使用过程的排放。对于上游来说,钢铁是高排放行业也是车企的供应商,所以车企可以设立整个价值链减排的目标,利用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推动钢铁企业减排,向车企提供低碳的钢铁产品。

互联网科技行业双碳领导力榜显示,行业的得分优良比例为30%,头部公司表现优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三家公司符合卓越评级。阿里巴巴首先提出范围3+的理念,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带动上下游减碳。计划未来15年,减碳15亿吨。这个目标非常有雄心,这是自身范围3排放的7倍多。

银行行业双碳领导力榜显示,营收前30里面,28家的评定在良好以上,得分优良比例为93%,为各行业最高。银行可以提供绿色融资,助力碳减排。

证券行业双碳领导力榜显示,营收前30里面,得分良好率47%。证券行业可以帮助减碳优良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推动双碳事业。

刘建中表示,未来财经产业研究中心会更深入调研,切实了解企业减碳过程中的困难和诉求。同时,推广有效率的减碳经验。并致力于提高全民的减碳意识。

俄罗斯小麦堆积如山难出口 国际市场无多余产能或引起新涨价

财联社9月23日讯(编辑马兰)今年欧美等地区饱受干旱桎梏,粮食产量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但俄罗斯却迎来历史上难遇的丰收。

咨询公司SovEcon表示,俄罗斯本季度的小麦收成可能达到历史最高的1亿吨。但坏消息是,由于出口难题,这些小麦在俄罗斯堆积如山,巨大的产量无法转换为相应的出口。

根据国际谷物理事会周四的预估,俄罗斯小麦产量虽然上调了近600万吨,但出口将仍保持在3650万吨不变。额外的产量将继续留在俄罗斯境内。

出口难关

SovEcon董事总经理Andrey Sizov表示,过去几个月中,存储是俄罗斯农民的主要问题。这是2017、2018年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情况。

即便与美国、法国等地的出口价格相比,俄罗斯小麦更具竞争力,但由于俄乌冲突的升级,越来越多的航运及出口相关行业进一步规避了与俄罗斯的粮食贸易。

根据Logistic OS的船排数据,7月和8月,来自俄罗斯的小麦出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2%,至630万吨。

船运公司不愿将其船只送入战区,而银行则不愿意为原产于俄罗斯的小麦开信用证,保险公司也对与俄相关贸易持谨慎态度。

俄罗斯外交部在8月时表示,尽管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公开声明,反俄制裁不适用于粮食和化肥,但因制裁而产生的银行结算、保险和货运方面的阻挠仍然存在。

甚至连俄罗斯农民也对出口兴致缺缺,强劲的卢布和高昂的出口税使出口小麦变得不再有吸引力。

价格可能上涨

据俄罗斯谷物联盟称,俄罗斯运送小麦的出口目的地和贸易商的数量已经减少了一半。

而乌克兰虽然通过安全通道恢复黑海港口的粮食出口,但其小麦销售量也只有正常情况下的三分之一。

冲突前,乌克兰的小麦出口量通常在每月500-600万吨水平,而8月乌克兰铁路输出的谷物仅超过100万吨,而通过黑海港口的出口数量也远低于历史水平。

两大小麦主产区的出口慢得令人痛苦,荷兰合作银行在8月的一份报告中称,如果出口继续迟滞,谷物价格可能会上涨。

法国农业咨询公司Agritel分析师Nahan Cordier此前表示,黑海之外的五个主要出口国,即除乌克兰和俄罗斯之外,其小麦产量与去年相比几乎没有提升,这就意味着它们根本无法填上乌克兰或俄罗斯的空白。

Agritel警告,俄罗斯小麦出口对全球市场来说至关重要。IKAR则预计9月俄罗斯的出货量将升至400万吨,但仍落后于去年底470万吨。

但问题是,俄乌冲突进一步升级或许会加深出口阴影,俄罗斯历史级别的丰收可能无法造福全球。

责任编辑:CF011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转载请注明出处。

碳减排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