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12年的美国快时尚品牌Gap坚持不住了。
2022年11月8日,宝尊电商有限公司(09991.HK,以下简称“宝尊电商”)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文,宣布将以全现金交易方式收购Gap大中华区业务。
目前该协议已完成签署,股权交易基准对价为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9亿元),视协议最终调整情况,总交易金额不高于5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据悉,本次收购仍有待于满足习惯交割条件和符合监管部门批准要求,收购预计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收购前,Gap在中国的门店曾经历大面积清仓、闭店,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多家门店正进入闭店倒计时。据GAP官网信息统计,目前Gap在中国仅剩约110多家门店。
“关店降价”“频繁促销”的消息传出后,Gap多次在社交平台上引发“捡漏”潮,但这也让Gap在中国被打上了前景渺茫的标签。
如今,Gap与宝尊电商携手是否能一改往日衰败的景象?
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程伟雄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Gap在中国市场日渐颓废,需要找一个懂得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来弥补其不足之处。而宝尊电商优势在于线上运营,此次交易对于Gap而言,是加码线上业务的好机遇。”
图源:Gap新奥天虹工厂店时代周报记者穆瑀宸拍摄
“一拍即合”的收购
GAP出售中国业务早有传闻。2021年3月,据《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称,Gap正在考虑包括出售中国业务在内的潜在选项,以调整在中国的运营情况,由于相关磋商仍处于早期阶段,仍可能决定保留中国业务的运营。
而今,Gap中国业务最终被宝尊电商收入囊中。
据公开资料显示,宝尊电商成立于2007年初,曾获阿里巴巴战略投资,并于2015年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NASDAQ)上市,2020年9月又在香港完成二次上市。其主要提供以品牌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一站式商业解决方案,包括店铺运营、数字营销、IT解决方案、仓储配送、客户服务等5大内容。
目前,宝尊电商的业务覆盖中国的各大主流线上购物平台和社交移动商城,包括天猫、京东、抖音电商等,同时还涉及多个跨境电商平台。宝尊电商服务超过355个全球品牌,代理品牌包括Valentino、Nike、李宁、玖熙、Levi's等。
其实,宝尊电商与Gap此前就已进行过合作。2018年12月,宝尊电商曾作为电商服务商帮助Gap开展数字化创新,加速其电商版图布局。
根据宝尊电商公众号公布的信息显示,此次宝尊电商旗下全资子公司White Horse Hongkong Holding Limited,与Gap Inc.和Gap (UK Holdings)Limited达成股份购买协议,收购这两家全面负责运营Gap大中华区业务的运营实体。
同时,宝尊电商附属的多家公司也与Gap达成了一系列商务协议,包括宝尊电商获得Gap独家授权在大中华区生产、推广与全渠道销售Gap产品,同时拥有中国产品设计权。相关商务协议为期20年,首期为10年;可续约两次,每次5年。这意味着,至少在未来10年内,宝尊电商将全权接手Gap在中国市场的所有运营事项。
流媒体业务太“烧钱” 传媒股今年或创逾30年来最差股价表现
财联社11月10日讯(编辑夏军雄)流媒体行业的“烧钱”大战愈演愈烈,即便是业内龙头企业也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来制作内容,否则就会落后于竞争对手。流媒体赛道的竞争正处于胶着状态,而从股价和财务报表来看,各大公司已尽显疲态。
受累于三季度的疲软表现,截至周三收盘,迪士尼股价大跌逾13%,报86.75美元/股,创下21年来最大单日跌幅,今年以来已经累计下跌了约44%。
而同行的表现也没好多少,迪士尼头号竞争对手奈飞今年下跌了近58%,华纳兄弟探索今年下跌逾60%,该公司由华纳媒体和探索公司于今年4月合并而成。如果年末这些公司股价没有什么改观,那么传媒板块将创下1990年以来最差的年度表现。
曾被投资者寄予厚望的流媒体故事正在演变为一场恐怖秀。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通过流媒体观看电影和节目,影院和传统电视频道越来越受到冷落。为了吸引订阅用户,各大流媒体公司争相投入大量资金制造内容,但即使观众成群结队地放弃传统频道,这些新服务却在大量亏损。
迪士尼包含流媒体业务在内的消费者部门(Direct-to-Consumer,DTC)第三季亏损14.74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近6.8亿美元亏损扩大一倍多。造成亏损的原因是节目制作费用以及在新的国家推广服务成本增加。
华纳兄弟探索的DTC部门第三季亏损6.34亿美元,同样较去年同期的2.76亿美元亏损额扩大一倍多。
作为目前流媒体行业的龙头,奈飞虽不至于业务亏损,但却面临订阅用户增长乏力的难题。
长期投资传媒行业的观察家Porter Bibb表示:“媒体和娱乐行业正在经历一个重大的转型,他们已经进入了隧道,没人知道他们会从哪里出来。”
至于各大流媒体公司为何不惜代价地投入资金来换取增长,迪士尼首席执行官Bob Chapek或许给出了答案。
当地时间周三,在纽约举行的佩利国际理事会(Paley International Council)峰会上,Chapek指出,迪士尼明年将迎来成立100周年的里程碑,公司在尝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时,遇到阻力很正常,但肯定好过另一个局面,那就是倒闭。
责任编辑:CF011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宝尊电商董事长兼CEO仇文彬针对此次收购表示,“Gap大中华区的品牌资产与规模,奠定了宝尊品牌管理的高起点,开创了线上与线下充分融合的商业新篇章。”
在程伟雄看来,宝尊电商与Gap携手可谓是一拍即合。对于Gap而言,可以在中国市场收到至少4000万美金的收益,并且通过合作伙伴去经营,倘若期限内中国市场运营良好,再度收回对其也没有太大影响。”
“宝尊电商主要关注线上业务,收购后可以通过Gap去探索线下业务渠道。不过,这对于宝尊电商也有一定挑战,毕竟Gap的产品导向和中国市场融合度不高。宝尊收购Gap中国市场后,未来肯定需要将Gap品牌的定位、产品调性、渠道策略、价格策略、营销推广等方面重新做出调整,以应对本土消费市场需要。”他补充道。
Gap错失中国市场
事实上,Gap出售大中华区业务或与其业绩走势有一定关系。
据财报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Gap集团的销售额同比下滑8.36至38.6亿美元。同时,报告期内Gap的净亏损达到4900万美元。
Gap中国区业务也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失势。自2022年以来,Gap在中国多个城市大面积闭店,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长沙、南京等。期间,GAP旗下品牌Old Navy在入驻中国6年后,于2020年3月关闭所有销售渠道,正式退出中国。
纵观发展史,Gap作为美国国潮的代表,也曾有过辉煌时刻。起初Gap凭借价低、款多、码全的牛仔裤、Logo卫衣、基础款T恤上衣等大众休闲风格服饰迅速走红全美,并逐渐走向世界。财报显示,1989年-2000年,其门店数量从960家增长至2848家。
Gap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是在2010年,其曾定下在全国布局1000家门店的目标,并把首批旗舰店设立在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彼时,Gap曾在北京租金高企的王府井步行街上投资1亿元开设临街大店,开业时曾十分火爆。随后,又接连在西单大悦城、朝阳大悦城等北京人流量大的商场布局门店。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Gap自开设第一家门店起便错失先机,相对保守的商业策略,也让Gap难以突破逐渐收窄的快时尚赛道。
2011年,Gap中国区时任总裁受访时表示,GAP此前一直在等待中国的中产阶级客群发展成熟,并认为2010年后才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好时间”。然而,在当时留给GAP的市场份额早已不多。
同为快时尚赛道的优衣库早在2002年就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门店。2006年和2007年,Zara和H&M也先后入驻中国,同样将首店选择了上海。而2010年才选择进入中国市场的Gap错失了中国购物中心的大发展带来的选址黄金期,在品牌认知度上也稍弱于优衣库、ZARA、H&M。
不过,Gap也并非步步晚于对手。早在Gap进入中国之际,便凭借对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等线上红利的敏锐嗅觉,先于ZARA、H&M布局线上渠道。
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Gap的线上运营并未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截至11月10日,Gap淘宝上官方旗舰店的粉丝数为1034万,而ZARA和优衣库的粉丝数则分别为2339万人和2525万人。同日中午,时代周报记者进入Gap抖音直播间,在线人数为127人,而同一时间优衣库的直播间里却有648人,是Gap的5倍。
在服装行业分析师马岗看来,产品本身本地化贴合度、电商对传统渠道的争夺,以及逐渐拥挤的快时尚赛道等,都是Gap败走中国市场的原因。“对外来时尚品牌而言,特别是大众品牌,一定要迎合本土消费者,在这点上快时尚领域中,只有优衣库做的不错。”
“Gap在中国市场退败的原因,还是因其线上业务布局不够。其目前渠道覆盖仅仅在中国一二线市场为主,没有在线上业务布局和在下沉市场突破,特别是在产品系列迎合本土消费者,也远远不如本土品牌灵活多变。”程伟雄表示。
程伟雄建议,无论是国际快时尚品牌,还是本土快时尚品牌,必须知道中国市场早已是全渠道品牌时代,单纯线下实体业务模式无法满足用户的多点触达。同时,对于欧美快时尚品牌而言,不能将其对产品定义中的快餐文化在中国市场去实施,而是需要在同质化产品、价格博弈的导向上,做好其自身的差异化、个性化和品质化。
求解轻工企业劳动密集型难题
“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这里说的就是中国的轻工业产品。轻工业发展意味着日用消费品的充裕,也是消费升级的重要支撑。11月10日,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近日公布前三季度我国轻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今年1-9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35万亿元,同比增长7.4%;实现利润1.05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较前8月加快1.5个百分点。轻工行业利润增速逐月上行,盈利持续改善。
业内分析指出,前三季度我国轻工业规上企业利润超万亿,但面对轻工业产品利润低而成本越来越高的问题,如何加强自主研发,争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是轻工业企业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利润增速逐月上行
轻工业其实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工业。
秋冬之际,中国制造的热水袋、热水瓶、光腿神器等畅销欧美、俄罗斯的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这些物品的生产都属于轻工业范畴。和提供生产资料的重工业相比,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是轻工业。简单来说,生产热水瓶的工业是轻工业,生产热水瓶生产工具如机床的是重工业。按照生产所使用原料的不同,轻工业又可分为两大类: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
这些话题热搜在数据上体现得更为精准。根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本次披露的数据,前三季度,轻工业产销实现稳步恢复,1-9月,轻工十类商品零售额5004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9%,同比增长2.6%。自6月轻工十类商品零售恢复正增长后,增速已连续4个月保持在5%左右。出口呈现稳中有增,1-9月,部分轻工商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轻工8种重点商品累计出口额3620.1亿美元,同比增长6.6%。投资规模持续扩大,1-9月,除造纸行业外,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均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
具体到轻工业的各大品牌,其实也常为人知。今年8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轻工业二百强企业、中国轻工业科技百强企业、食品五十强企业以及轻工装备五十强企业名单,美的、海尔、格力、茅台、天能、伊利、超威、玖龙、晨鸣、蒙牛等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轻工企业综合得分名列前茅。
虽然近些年经济发展的浪潮涌向了数字经济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但轻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重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那么,轻工业就是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基本民生基本生活提供基础性的服务和相关物资的基础性行业。”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评价道,“如果轻工业发展不好,国民经济就会瘸腿。”
发展水平领跑全球
在王鹏看来,我国轻工业的发展水平,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轻工业门类、产业链上下游的长度、每年的产值、出口等,在全球都属于领先地位。其中,服装鞋帽,非高精尖性、基础性的小型电子器械以及家具物品等,是我国的强势轻工业门类。这些在前述的热搜话题中也可看出一二。
“在轻工业上,我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王鹏分析表示,一来我国有大量的人口资源,劳动力密集;二来中国人民一向拥有勤劳的传统美德,这在轻工业的流水线制作如踩缝纫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三来我国拥有完整的轻工业产业链,由此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优势。
具体到优势门类,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服装、家居、家用电器和食品等四大类是我国优势轻工业门类。“如纺织原料及其纺织制品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且历经多次结构调整升级,在当前应该是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机电类产品也是多年来进出口领域最活跃的领域,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大量外资进入中国,中外企业在竞争中融合发展,提高了竞争力。”他说道。
事实上,我国对轻工业的发展一直没有松懈,不过,近年来轻工业的阵地已集中转向二三线城市。
从轻工业代表城市的变化看,轻工业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阶段。1949-1984年,当时发展得较好的是上海等沿海城市。1984-2002年,改革开放期间,又诞生了许多新轻工业城市,珠三角的中山顺德和南海便是其中代表。2002年至今,在一线城市以金融科技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背景下,轻工业逐步转入二三线城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小商品畅销世界的义乌、温州、宁波,以及因轻工业(纺织和玩具制造等)较为发达但重工业未发展起来、渐渐被遗忘的经济特区汕头。
绕不开的坎
无论是城市的迁移,还是制约轻工业发展的因素而言,成本高、利润低都是轻工业绕不开的坎。
湖北省随州市华禹制衣厂的负责人杨玲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制衣厂成立初期,厂里只能承接一些数量少、做工简单的夏衣单子,月产量5万件左右,总厂一件简单成衣加工价格是4元,合计一个月20万元的毛利润,给100多名工人发工资后,剩下的就没多少了。
“我国轻工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人工成本与引进国外先进装备技术的结合,推动了我国轻工业追赶型高速发展,形成了较强的比较竞争优势。”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研究员彭绍仲指出,“但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欧美国家信贷消费和市场需求下滑、高端制造业回流以及东南亚等低成本国家轻工业的崛起,这对我国轻工业行业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针对新的形势,应采取相关政策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
对此,彭绍仲提出了六条建议:第一,政府对企业的扶持也要转型升级,支持创新产业链金融平台的发展,同时应为中小企业的高新技术和原创性项目设立财政专项基金。第二,建立自主创新的引导、风险分担机制。对自主投入进行利益补偿,让其愿意创新并有利可图。第三,建立分类创新的引导、风险分担机制。对共性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根据其特点建立针对性的引导分担机制。第四,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突破关键薄弱环节。第五,建设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第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就轻工业企业自身的发展而言,王鹏则认为提高自主研发力仍是未来发展重点。“第一点,要对轻工业领域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方法降本增效;第二点,要加强品牌宣传,打造中国品牌,畅通国内国外双循环;第三点,加大研发力度,加速转型升级,在原有的优势轻工业门类上,发力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导向的、有技术门槛的门类产品,增加产品竞争力。”王鹏说道。
展望未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轻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出,用十年左右时间,建成世界轻工强国。经历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中国轻工业现在正在向“强不强”奋进。
北京商报记者方彬楠陆珊珊
责任编辑:CF013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