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降低,北方城市陆续进入“羽绒服模式”。11月13日,北京提前两日启动2022-2023年采暖季居民供暖,全市3557座居民供热锅炉房正式供热。需要指出的是,截至目前,北京城镇地区已基本实现了清洁能源供热。同时,北方多地也正在探索不同模式的“绿色”供热模式。专家表示,在“双碳”转型目标下,清洁能源供热项目将陆续“上岗”。在新技术的支撑下,供热中的化石燃料消耗和废气排放将持续减少,“绿色”供热将在更多地区实现全覆盖。
城镇地区基本实现清洁供热
清洁能源在北京供暖中正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据统计,2022-2023年采暖季北京市城镇地区供热面积预计达到9.33亿平方米,其中居民供热面积6.57亿平方米,城镇地区基本实现清洁供热。
来自北京市发改委的消息显示,近日,北京市将再有10个可再生能源供暖项目陆续“上岗”。项目建成后,新增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约28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全市地热及热泵供暖面积将达到4000万平方米(不含空气源热泵)。
可再生能源供暖项目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据测算,这10个项目每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量3.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609.26吨。
“目前北方地区清洁能源供暖主要采用天然气供暖,还包括煤改电、空气能热泵、地热等多种方式,满足城市、乡村不同家庭的供暖需要。”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介绍说,“无论是煤改电还是天然气,都需要在考虑环保的前提下,平衡好环保账和经济账,采取具有一定经济性且更清洁的供暖方式进行供暖。”
政策加码“划红线”
为推动清洁能源供热,北京市近年来已从政策层面有所动作。以今年为例,今年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此次修订将原禁止新增燃煤火力发电、燃气热电联产调整为禁止新增火力发电、热电联产(保障城市应急备用、调峰和基本运行除外)。
再从《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供热发展建设规划》来看,其中也明确提出,北京市将创建绿色供热体系。加强城镇地区,特别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燃油锅炉清洁改造;探索热源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再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等新型供热方式;不再新建独立燃气供热系统。
到“十四五”末,北京市城镇地区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热,供热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热比例达到10%;农村地区深入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基本实现清洁供热。
中企助力莫桑比克实现液化天然气出口
新华社马普托11月13日电(记者聂祖国)13日,随着莫桑比克东北部海域内液化天然气巨轮汽笛鸣响,中国石油莫桑比克公司参与的该国4区块科拉尔浮式液化天然气项目实现首船液化天然气出口外运。这个世界超深海浮式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开始全产业链运营。
莫桑比克石油局局长班加拉内日前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科拉尔项目的成功对该国经济发展举足轻重。首船外销标志着莫桑比克从此成为液化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国,这与包括中石油在内的合作伙伴的努力密不可分。
该项目由意大利、中国、美国、莫桑比克、葡萄牙和韩国公司共同建设和运营,其中中国石油持有20%权益。科拉尔项目系4区块项目的一期工程,是世界上首个超深海浮式液化天然气项目,也是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浮式液化天然气项目,钻探水深超过2000米。
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表示,该项目是中国石油海外单体投资最大项目,是中国石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碳中和目标的成功实践。作为中莫能源合作的重要成果,该项目成功投产将有力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推进中非能源务实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石油莫桑比克公司总经理郑剑华表示,该项目在60个月的工程建设期内,克服了新冠疫情、地区安全局势不稳等多重考验和多项技术难题。目前中国石油正积极与合作伙伴推动下一步建设开发。
莫桑比克4区块项目所在的鲁伍马盆地位于莫桑比克东北部海域,2010年起在4区块陆续发现储量巨大的天然气田。
责任编辑:CF013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为“绿”“挤空间”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也注意到,在“绿色”供热上,北京还在不断“挤空间”。北京正大力开展的智慧供热项目改造就是典型案例。
2022年,北京热力集团选取了2082万平方米供热面积进行分层次智慧供热改造,涉及锅炉房6座,换热站共182座。涉及9个区,项目完成后预期每年节约燃气770万标立方,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万吨。
在智慧供热改造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丰台区京铁家园项目改造后,整个供热系统采用“质+量”并调的智能化调控策略,热源侧运行调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改造后的锅炉房运行气耗相较于改造前,节约气耗约4.55%。实施完锅炉群控改造后,整站运行气耗可进一步降低,预计降幅约7%。
京能集团所属北京热力集团供热生产部经理王嘉明介绍,北京热力集团加强了智能供热自动测温远传设备推广,目前已安装11万余户室温自动采集装置。通过室温采集的自动化,结合居民所在小区的供热系统参数,运用大数据计算,实现了供热系统的自动调节。
各地探路“绿”模式
事实上,在“双碳”转型下,各北方地区也在因地制宜进行不同尝试。在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电投所属电厂的29台机组近日完成了供热改造,成为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增加4700万平方米,改造后供热能力达到9200万平方米,满足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域全部供热负荷的需求。
什么是热电联产?它是利用热机或发电站同时产生电力和有用的热量,以达到能量最大化利用的目的。中国能源政策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董晓宇表示,热电联产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
有专家预计,到今年底,我国全口径火电装机容量将超过13亿千瓦,其中,热电联产装机将达到6亿千瓦。
在天津,一种太阳能光热联合供热的新技术──“太阳能集热+光伏+PV/T+相变蓄热”技术也正在采暖中得到应用——这也是首个太阳能供热制冷综合利用项目。这套创新技术不仅利用了太阳能中的光伏,更结合热能,通过智能化自动监控系统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资源,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和废气排放。
据测算,在满足达标供热基础上,通过应用该建筑用能系统,预计全年可减少使用82吨标煤,折合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为213吨、697公斤、607公斤。
北京商报记者方彬楠袁泽睿
上百项目集中签约入赣加快VR产业集聚发展
新华社南昌11月13日电(记者余贤红)记者在13日上午举行的2022世界VR产业大会江西省产业对接会上了解到,107个项目集中签约入赣,签约总金额超700亿元。
VR(虚拟现实)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前沿方向,是数字经济的前瞻领域。近年来,地处中部的江西把VR产业确立为重点培育的新经济新动能,瞄准VR硬件、软件、内容制作与分发、应用服务等环节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力争打造VR产业发展高地。
成立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着力攻关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连续三年遴选发布VR应用示范项目,专项支持VR融合推广应用;实施VR产业链链长制,促进VR产业全链条、全周期发展……自2018年以来,江西以举办世界VR产业大会为契机,加大全球招商合作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前四年共计签约项目435个,总投资达2650亿元,注册率、开工率均达90%以上。
江西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江西省已拥有VR企业400多家,其中全国VR50强企业中落户江西的达18家,初步形成VR产业上下游聚集、抱团发展的态势。VR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由2018年的42亿元增至2021年的604亿元。
责任编辑:CF013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