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俗称为“知了猴”的不起眼小虫,近日突然成为了新闻中的主角。在媒体的报道中,安徽某地的村民俨然成了 神秘的虫虫猎手,他们在夜色中捕捉“知了猴”以出售,这些“知了猴”最终会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不少读者因此好奇“知了猴”的前世今生,更有生态保护人士强烈谴责这种行为,认为捕捉和食用“知了猴”将危及生态平衡。下面跟随360常识网了解一下吧!
新闻中提到,村民大肆抓捕的“知了猴”,其实就是蝉的老熟若虫。蝉是同翅目中的一类昆虫,中国常见的种类有蟪蛄、蚱蝉、松寒蝉等,其中不幸沦为人类食物的大多是蚱蝉。作为一种不完全变态昆虫,蝉的若虫会在孵化后钻入泥土,依靠吸食树根中的汁液生活。这些小东西的生长发育相当缓慢,通常要在地下的洞穴中蛰伏3 年以上,北美洲的一种蝉更是需要17年之久才能长大。春夏季节,蝉的老熟若虫会选择时机离开地下洞穴,爬上树干或其他可以依靠的物体,羽化成为一只在阳光下自由飞翔的成年蝉。新闻中的村民正是利用蝉的这种习性,在树干上贴上一圈光滑的宽胶带以阻挡蝉若虫的攀登,准备羽化的蝉若虫只得聚集在胶带下方束手就 擒。
蝉的若虫通常拥有黄褐色的保护色,因此被商贩和食客美称为“金蝉”。没有羽化的金蝉不仅颜色漂亮,而且肉质肥美,是我国不少地区的传统小食,更是老饕们眼中的珍肴美味。金蝉含有高质量的动物蛋白质,而且味道鲜美,更难得的是在其整个生长过程中全无污染,堪称纯天然绿色食品。随着人们日益追求食物的新奇滋味和 安全健康,原本小众的金蝉渐渐走红起来,价格也不断水涨船高。2015年初夏时节,我国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一些乡村,每天都有数以吨计的金蝉上市,收购价格更是达到了每公斤90元以上。如此诱人的价格,反过来又刺激了更多村民加入到抓“知了猴”的行列。
面对如此旺盛的市场需求,不少拥有林木的农民采集或购买含有蝉卵的树枝,待蝉卵孵化后,像播种一样把幼蝉撒在自家的树林中。如果一切顺利,林下泥土中的金蝉 在3年之后便可以收获。养殖金蝉的树木以杨树、柳树以及苹果、梨、桃等果树为佳,以一亩林木年产100公斤金蝉计算,其经济收益相当可观。利用互联网作为技术交流和产品销售平台,金蝉养殖技术和产品收购渠道正在渐渐成熟,金蝉养殖俨然已经成为有模有样的新兴产业。
可是,中国吃货们的战斗力实在太强了!仅在山东一地,几年前的每季金蝉交易量便达到了500万公斤以上。每公斤金蝉大约有200~220只,这意味着仅在这里就有10~11亿只金蝉落入了食客们的大口。刚刚起步的金蝉养殖业根本无法满足如此旺盛的需求,更多的金蝉还是来自新闻中那些抓“知了猴”的村民大军之 手。因为过度的抓捕,某些地区的夏季甚至难以听到响亮的蝉鸣声。作为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蝉的减少也威胁着捕食性昆虫、鸟类的生存。
平心而论,作为我国不少地区的传统美食,“知了猴”该不该吃本身并不是个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在大力倡导开发昆虫食品,作为一种来源广泛、营养丰富的自然食用资源,“知了猴”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本身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享用美味金蝉的同时,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建议有关部门限制野生蝉类的过度捕 捉,严格保护蝉类的自然栖息地,同时推进金蝉养殖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金蝉养殖不占用耕地,不产生污染,同时有利于保护野生蝉类种群,完全可以成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产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