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11月28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获悉,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10月20日-11月13日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并于近日发布2022“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
监测数据显示,以往电商大促“套路渐欲迷人眼”“规则难倒尾款人”的乱象有所改善,舆情对今年“双11”电商平台简化促销规则、提升消费体验的营销向善实践总体评价趋于正向,但“购物节”消费体验短板依然存在。
监测到“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548万余条
报告指出,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四个“双11”,尽管交易规模相对平实低调,但行业深耕用户体验、全方位多维度比拼综合能力的实践,释放出“双11”从热度回归常态,褪去浮华、稳中向好的清晰信号。“双11”期间,天猫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京东零售购物用户数再创佳绩。苏宁易购绿色节能家电销售环比增长141%,智能家居产品销售环比提升153%。
数据表明,居民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始终持续向前,线上消费在双循环格局中的引擎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消费市场正稳步进入结构性调整扩容新阶段,消费活力和经济韧性依旧自信而稳健。
根据报告,在10月20日至11月13日共计25天监测期内,共收集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4893万余条,日均信息量约195.7万条。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双11”期间“消费维权”类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有微博、客户端、网站、微信、视频、互动论坛、数字报等。其中,微博信息量最高,占比44.98%;其次是客户端,信息量占比24.57%;第三是网站,信息量占比13.2%。
监测期内,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548万余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11.21%,与“6·18”期间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占总量的15.90%相比,下降了4.69%。此类信息体现了消费者对其所接受商品和服务的负面评价,兼具引发消费维权负面舆情的“敏感”属性,报告将其归纳表述为“消费维权”负面敏感信息,并着重进行分析。
嘉利国际分拆嘉创地产独立上市 短期高毛利依赖土储恐难延续
财联社11月28日讯(编辑马轶杰)11月25日,嘉创房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东兴证券(香港)为其独家保荐人。
据招股书披露,嘉创房地产为港股上市公司嘉利国际(01050.HK)附属公司,为一家精品住宅物业发展商。公司主要在大湾区的东莞、惠州及佛山迅速发展的住宅市场开发及销售住宅物业。公司约63.7%的土地为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或挂牌出售获得;约36.3%的土地通过收购重建用地及转换为住宅开发用地获得。
公司表示本次分拆上市,主要为地产业务提供独立融资平台。此外,地产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大湾区经济的波动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政策变动也是潜在的风险因素。
据戴德梁行的报告,由2016-2021年,中国商品住宅物业销售整体楼面总面积从15.73亿平方米增长到17.94亿平方米,复合年增长率为2.7%。房地产投资由2016年的10.26万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14.76万亿元。于2022上半年,中国的房地产投资达到6.83万亿元。
戴德梁行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升及城市化的推动。
嘉创地产业务集中的大湾区,广东省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37684元增加至2021年的54854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8%。过去6年,广东省的城市化率每年上升约1%至1.5%,于2021年达至74.6%。
同期,中国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33616元增加至2021年的47412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1%。中国的城市化比率每年上升约1%至1.5%,于2021年达至64.7%。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的2020-2022财年及截至2022年9月的六个月,公司收入分别约为4.82亿元、5.91亿元、7.76亿元及4.73亿元。同期毛利分别约为3.49亿元、4.29亿元、5.87亿元及3.5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5亿元、1.89亿元、2.57亿元及1.0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期内嘉创地产的毛利率分别为72.4%、72.7%、75.7%及74.9%。而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115家房企平均销售毛利率为24.38%,2021年同期为28.96%。
此外,截至2022年9月,公司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45.6%。而三季度末,115家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61.19%,2021年该指标为61%。
但公司优于行业平均的毛利率水平,很可能主要来自较为低廉的土地成本。财务数据显示,嘉创地产2019年-2022年6月的销售成本中,土地成本占比均低于20%,而地产行业土地成本普遍占比都在40%左右。
公司也特别提示称,未来持续的增长和发展需要依赖是否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取新的土地开发。截至目前,嘉创地产的土地储备约为26.26万平方米,包括已落成物业的可出售面积约13万平方米,及13.15万平方米可作未来发展的土地。
责任编辑:CF001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高频吐槽主要集中在快递服务、直播销售乱象等方面
报告称,根据监测发现,今年“双11”活动期间,消费者高频吐槽主要集中在快递服务问题、促销价格争议、商品质量短板、直播销售乱象、团购安全隐忧五个方面。
其中,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快递服务问题”负面信息136万余条,占吐槽类信息总量的24.87%,日均54552条。快递服务问题吐槽焦点主要指向今年“双11”快递到货“一快一慢”:一边是带有喜感的“付了尾款一觉醒来快递已到家”,另一边有消费者吐槽“网购手机被告知要等30天”。其中,“老人用丰巢柜取快递,被收费55元”舆情讨论较多。
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促销价格争议”负面信息76万条,占吐槽类信息总量的14.01 %,日均30734条,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吐槽主要集中在促销期后半段,其中,11月11日舆情信息量最高,为84678条,达到峰值,吐槽内容主要指向先提价后打折、预售价格高等问题。有关“商品质量”类负面信息75万条,占吐槽类信息总量的13.70%,日均信息量 30057条。报告还提出,直播销售方面,从收集到的直播类热点舆情信息看,假冒伪劣、货不对版、优惠差异等仍是主要问题;团购安全隐忧,反映团购订单不发货、不退款的热点信息值得关注。
呼吁不断丰富创新平台治理的“他律”手段
报告提出,综合分析监测期内网络舆情集中“吐槽”的上述问题和事例,可以发现今年“双11”消费热度舆情槽点虽然相对分散,但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商家诚信意识淡漠;二是平台在消费体验中的“满意度”与“获得感”两个指标上或精耕细作不足、或干预管控不够,进而导致“负评”和失分。
报告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价格销售体系日益透明,经营者在渠道与价格管理方面的统筹策划和诚信意识还有待完善。从今年“双11”表现来看,流量红利趋缓背景下,价格销售体系正日益透明,而在以“优惠”吸引消费意愿释放的促销场景中,各方对价格的反应分外敏感。舆情争议提醒商家在尝试直播销售等新渠道、新手法时,还应从维护自身品牌形象与消费者权益角度出发,谋划决策更审慎、落实举措更周详。
报告建议舆情相关各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呼吁商家和平台企业加强“自律”,切实把为消费者服务作为其商业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主动补齐在落实主体责任和对平台内经营者约束管控方面的短板,不断提升网购消费者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呼吁不断丰富创新平台治理的“他律”手段,通过更加现代化的强监管严执法,更加全面细致的制度完善,不断推动促销规则的事前干预与事中审查,不断提升消费者救济方式的便捷性、低成本和补偿力度。三是,呼吁消费者不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明晰权益边界,避免盲目冲动,做到科学消费、理性维权,更加成熟自信负责地参与网络促销,同时树立和践行绿色消费理念,以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行为拥抱消费升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