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29日讯(编辑赵昊)在当前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市场主流预计欧佩克+将在12月4日的会议上宣布进一步减产的计划。
上周,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表示,欧佩克+日产减少200万桶的计划将持续至2023年年底,如果有“平衡供需”的必要性,那么欧佩克+已经“就进行干预做好了准备”。
10月5日,沙特主导的欧佩克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宣布,将从11月开始实施200万桶/日的石油减产。当时,这项减产决定的幅度震惊了市场,并招致了美国总统拜登的猛烈批评。
不过,之后的国际油价走势并没有如产油国所愿的那样反弹,反而是双双走低。截至发稿,布伦特原油期货报每桶83.65美元,而WTI原油期货在跌破80美元后更是看向75美元的关口。
金额不高但信号积极!“试管婴儿”能报销了
据《浙江日报》近日报道,从2023年起,参加杭州市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西湖益联保”的居民,在2023年度实施辅助生育将可获得最高3000元的报销。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已有多地进行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相关尝试。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辅助生育的规模现在和未来都不会太大。虽然报销金额比例不高,但辅助生育纳入医保释放出了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积极信号,其示范效应、扩散效应的贡献应得到充分估计。
政策落地
根据杭州市政策,在杭州市范围内具有特定辅助生育资质的省、市三甲医疗机构治疗期间,接受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两项治疗的费用,“西湖益联保”将给予一定限额的补助,其中胚胎培养费用报销限额、胚胎移植费用报销限额均为0.15万元/年,在年度限额范围内可按项目实报实销,超过限额以上部分由被保险人个人承担。
“辅助生殖主要面对孕育困难、无法通过药物或手术治愈的育龄人群,主要包括输卵管梗阻、子宫内膜异位、排精排卵障碍和不明原因不孕的患者,以及大龄夫妇群体。”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总体上,辅助生殖根据不同症状、诉求和治疗方式,价格也有较大差别,一般需要数万元,3000元的报销总体所起作用并不大,但是对于情况比较困难的家庭会是比较积极的鼓励。”
此前已有多地进行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相关尝试。如今年2月,北京市相关部门印发《关于规范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拟将门诊治疗中常见的宫腔内人工授精术、胚胎移植术等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不过,在4月中旬,北京市医保局回复称,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工作暂缓执行。
随后,湖南省医保局在今年5月称,将逐步探索将医保能承担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江西、四川、湖北等地也发布过拟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的消息。
动辄数万
“除了思想观念和认知上的问题之外,‘贵’是很多不孕不育患者在选择辅助生殖时犹豫的主要原因。”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李艳辉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李艳辉介绍,目前在国内,每次做试管婴儿的费用多在3万-4万元之间,同时,很多患者不能一次成功,需要两次或两次以上。因此,一些患者付出的费用可能超过10万元。此外,对于异地就医的患者而言,往返两地的交通费、食宿费用等也是相当大的一笔花费。
“在我接触的患者里面,大概有10%会因为价格而感到犹豫。”李艳辉表示,“曾经有一对患者攒了5万元做了一次,没能成功,之后很想做第二次,但因为花费太高就放弃了。”
鸿月(化名)就曾因为价格高对辅助生殖望而却步。“虽然我很幸运地一次性成功了。”鸿月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但当时是十几年前,我每年的收入并没有多少,一次性拿出6万元做手术其实很为难。”
考虑到这一情况广泛存在,辅助生殖的医保问题开始纳入国家层面进行考量。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指导地方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积极信号,其示范效应、扩散效应的贡献应得到充分估计”。
千亿市场
“事实上,我国技术与设备在全球上看都不逊于任何国家,但总体而言,我国辅助生殖的发展还处在比较新兴的阶段。”李艳辉表示。
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辅助生殖渗透率将达到32.5%,同时期中国辅助生殖服务渗透率仅为8.7%,较美国低23.8%。
“总体看来,我国辅助生殖行业政策和技术壁垒高、行业渗透率低,呈现出市场发展潜力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行业政策和技术壁垒高、药械进口依赖强等特点。”邓之东指出,“但随着我国生育政策放开、国家强化对辅助生殖产业支持、辅助生殖技术水平提升及社会逐步接受和认可,还将产生广阔的市场需求。”
如邓之东所言,在辅助生殖方面,我国正浮现出千亿蓝海市场。据了解,在解决不孕不育相关问题的辅助生殖技术中,主要包括人工授精(AI)和试管婴儿(IVF),目前,我国每年约有30万名试管婴儿诞生。
此外,国家卫健委、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近年的12%-15%左右,不孕不育者约有5000万人。如我国按30.2%的2018年美国辅助生殖渗透率预测,则意味着辅助生殖潜在需求近1566万人。
据《2022辅助生殖行业研究报告》测算,我国整个ART(辅助生殖技术)潜在市场规模达至少7995亿元。
分阶段性来看,资料显示,2020年,中国辅助生殖行业规模已经达到434.1亿元。在不孕率上升、不孕夫妻数量增加及接受试管婴儿IVF意愿增强等因素影响下,整体辅助生殖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据智通财经数据,11月28日,受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政策落地消息影响,A股辅助生殖概念股持续活跃。截至11月28日上午10时,达嘉维康(301126.SZ)、圣诺生物(688117.SH)、康芝药业(300086.SZ)、国际医学(000516.SZ)、麦迪科技(603990.SH)、广生堂(300436.SZ)、万孚生物(300482.SZ)等股拉升跟涨。
北京商报记者方彬楠冉黎黎
责任编辑:CF013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在本周接受媒体调查的16位交易员和分析师中,有10位预计欧佩克将宣布新的减产决定,幅度范围在每日25万至200万桶之间。
Energy Aspects Ltd.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石油分析师Amrita Sen也认为该组织将进一步减产,因为“他们在保持原油市场供需平衡方面非常敏感”。
鉴于整体市场状况,欧亚集团分析师Grant Smith也表示,欧佩克+将在即将召开的会议上认真考虑新的减产,特别是如果原油价格在下周大幅低于当前水平的情况。
Smith强调,减产决定主要取决于欧佩克+会议时的油价轨迹,以及欧盟实行制裁后对市场造成的预期破坏程度。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在欧盟禁止俄罗斯通过海运出口原油后,俄罗斯的产量将在明年年初下滑15%。
不过,渣打银行大宗商品主管Paul Horsnell则指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库存正处于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欧佩克+还没有立即削减产量的紧迫性。
“回归”存量,三大酒店集团开店热退烧
持续“跑马圈地”的国内三大酒店集团如今正放缓扩张的脚步。截至11月28日,华住、锦江、首旅如家三大酒店集团均披露了2022年三季度业绩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窥见,在业绩回暖的同时,各大酒店集团的净开酒店数量也在减少。究其原因,除了受疫情变化影响外,各酒店集团也不再一味追求数量的增长,转而向追求酒店质量靠拢。当下,各酒店集团下沉市场的同时,更多在存量酒店市场中寻求商机。
新开酒店数减少222家
在业绩向好的同时,国内三大酒店集团的扩张速度却有所下降。
11月28日晚,华住集团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华住集团实现净营收4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2%;归属于公司的净亏损为7.17亿元。
即便集团业绩呈现亏损,但受七八月份暑期休闲旅游需求的推动及9月份商旅需求的逐步恢复,华住中国业绩迎来复苏。据财报,三季度华住中国RevPAR(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为193元,同比增长9.1%,已整体恢复到2019年的90%;ADR(已售客房平均房价)达到254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3.4%,OCC(入住率)达到76%,同比增长4.2%。
同时,锦江酒店和首旅如家的业绩在第三季度实现扭亏。据锦江酒店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期内,锦江酒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亿元,同比增长73.54%。首旅如家发布的业绩数据显示,首旅如家今年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5290.21万元。可见,国内三大酒店集团的业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但在业绩增长的背后,新开业酒店数量也相较2021年有所减少。华住发布的财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新开业酒店429家,共关闭204家酒店。而华住在2021年第三季度开设481家酒店,关闭140家酒店。
另一边,锦江酒店2022年第三季度新开业酒店361家,开业退出酒店85家,净增开业酒店276家。而其在2021年同期,新开业酒店485家,开业退出酒店59家,净增开业酒店370家。同样,首旅如家的新开业酒店数量也略有减少。2022年第三季度,首旅如家新开店279家,而2021年同期则新开店325家。相比之下可以看出,今年三季度,三大酒店集团新开酒店数量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共计减少222家,酒店巨头们在酒店数量的扩张速度上略有放缓。纵观国内三大酒店集团前三季度新开酒店数量增长情况,也均少于2021年同期,共计减少429家酒店。
供大于求成主因
曾经高喊着万店计划、加速跑马圈地的三大酒店集团为何又放慢了布子的脚步?
毋庸置疑,疫情的变化是影响扩张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谷慧敏看来,受疫情影响,商旅市场的需求大幅减少,从而导致很多加盟店的经营变得困难,而此时就会有经营者选择退出。但在后疫情时期,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的规模和质量都将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除疫情的影响外,还有不少酒店集团不再追求数量,而转为专注质量。有酒店集团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集团每个季度也会将收益较差的门店关闭,而对于未来发展则更注重酒店的质量。
部分酒店集团也正在将自己的经济型酒店做着升级。2022年初,华住公布了汉庭3.5升级方案,并预计在2022年签约800家新店。6月,首旅如家又全新发布了如家商旅酒店2.0版本,推动品牌持续升级。
“各酒店集团开店速度的放缓也与供大于求、酒店分布过密等问题有关。”而针对其他的可能性,华美酒店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高级经济师赵焕焱还谈道:“其他原因还包括投资人资金链断裂、业主选择换牌离开现品牌方、物业持有人出售物业、新业主经营自主酒店品牌等。”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疫情变化带来的商旅需求的减少,一些城市中酒店收益率也出现下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等因素,人们更多选择在线办公,由此也出现一些地区酒店业供大于求的现象。”加盟商吴女士说道。
存量市场寻商机
“疫情过后,供求关系会有所改善,而布局下沉市场还要持续进行,但开店增速放缓仍将是中短期内的趋势。”赵焕焱分析道。
随着消费者消费结构的逐渐改变,聚焦下沉市场布局,也是各酒店集团的战略重点。近年来,首旅如家也在不断发力下沉市场,2021年旗下品牌华驿新开酒店404家,占新开店总数比例28.5%。首旅如家总经理孙坚曾表示:“下沉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下沉仍是未来我们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2019年12月,在“华住世界大会”上,华住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季琦在谈到汉庭未来的扩张时,指出要下沉到三四五线城市去。甚至还提出了要把华住旗下的经济型酒店汉庭开到每一个县城去。当下,一、二线城市经济型酒店逐渐饱和也让更多的酒店集团意识到,连锁酒店应该向更低线城市进发。
除了国内三大酒店集团外,其他酒店集团也瞄准了下沉市场。去年,清博智能发布的《中国下沉市场酒店集团品牌影响力分析报告》显示,连锁酒店企业中,尚美生活酒店覆盖三线城市酒店数量高达1603家,四线城市酒店数量高达1242家,均位列第一。显然,三、四线城市成为了尚美生活集团的“根据地”。
“在当下的市场中,各酒店集团更多是从存量市场中获得新的收益,比如原来一家酒店单间房只能卖到200-300元,通过升级换牌,现在能够做到400-500元的收益。而通常中高端酒店给品牌方也能带来更多的收益。”一家连锁酒店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在谷慧敏看来,受到疫情影响,各企业集团也在重新进行洗牌,积极在存量市场中寻求新的商机,竞争实力不强、无法给予加盟商支持和帮助的企业就可能会退出。
北京商报记者吴其芸
责任编辑:CF013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