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科力汽车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力股份”)创业板IPO的路上,公司第一大客户福耀玻璃存在感十足,双方联系紧密,存在三大不容忽视的关注点。首先,科力股份对福耀玻璃的依赖度整体来看呈上升趋势,到今年上半年对其实现的营收已接近50%。其次,报告期内,科力股份存在收购福耀玻璃旗下包边条车间相关资产的情况,后又对其出售相关产品。上述情况是否存在让渡商业机会或刺激销售、利益输送或商业贿赂等,需要公司进行说明。此外,在担任客户的同时,福耀玻璃子公司福耀(厦门)精密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精密”)既是科力股份的供应商也是竞争对手。
依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深交所官网显示,科力股份创业板IPO近日披露了第二轮问询回复意见并更新了招股书。在两次问询中,深交所都重点关注了科力股份的大客户依赖问题。整体来看,报告期内科力股份对福耀玻璃的依赖程度呈上升趋势。
招股书显示,科力股份主要从事汽车玻璃总成组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风挡玻璃安装组件、侧窗玻璃升降组件、角窗玻璃总成组件和其他汽车零部件。
著名玻璃厂商福耀玻璃报告期内一直是科力股份第一大客户。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科力股份对福耀玻璃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6768.29万元、6899.27万元、1.3亿元、9222.98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2.99%、39.4%、44.41%、49.45%,虽然在2020年略有下降,但整体呈上升趋势,直到今年上半年已接近50%。
不管是首轮问询还是第二轮问询,深交所都针对科力股份这一情况进行了追问。在第二轮问询中,深交所要求科力股份说明对福耀玻璃的销售收入及占比、毛利及占比及变化趋势,并进一步说明公司是否对福耀玻璃存在重大依赖,是否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表示,IPO公司的可持续经营、持续盈利能力以及独立性会受到大客户的影响。监管也非常重视企业的成长质量,同时要求该类企业论证客户高度集中是否会导致未来持续盈利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科力股份表示,公司对福耀玻璃存在一定的依赖,但不构成重大依赖。公司具备独立面向市场获取业务的能力,系福耀玻璃汽车玻璃总成组件的重要供应商,合作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且不存在关联关系。因此公司对福耀玻璃的依赖不会对公司经营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收购包边条车间资产
报告期内,科力股份收购了福耀玻璃全资附属企业福建福耀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耀饰件”)的包边条车间相关资产,这一情况也使深交所发出了是否存在让渡商业机会或刺激销售、利益输送或商业贿赂的质疑。
该笔收购发生在2020年,彼时福耀玻璃因内部战略调整出售其全资附属企业福耀饰件的包边条附属资产,主要包括机器设备、模检具、存货等。科力股份收购了上述资产,最终未税交易金额为1677.65万元。除上述机器设备、模检具等资产外,科力股份还收购了部分与包边条生产相关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交易金额为338.16万元。
科力股份表示,公司购置福耀饰件成套的机器设备,可以缩短设备的安装调试时间,快速投产并创造效益;同时与其相关的产品和模检具亦随之转移至公司,能够丰富公司产品种类,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关联交易占比高被问询 千嘉科技经营现金流下滑明显翘盼IPO
《投资者网》张伟
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共有金卡智能、威星智能、先锋电子、新天科技、秦川物联等五家燃气表类上市公司。
11月18日,深交所创业板向成都千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千嘉科技”)发出第二轮审核问询函。那么,千嘉科技最终能否成为A股市场第六家燃气表类上市公司呢?
关联交易占比高被问询
燃气表是计量天然气用量的设备。目前,传统燃气表几乎被智能燃气表全面取代。千嘉科技也正是一家智能燃气表生产商。据招股书披露,千嘉科技成立于2001年10月,直到2021年12月才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司专门从事智能表具与公用事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提供增值业务服务。千嘉科技的营收也主要来自于智能表具业务。
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6月(下称“报告期内”),千嘉科技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5.65亿元、5.88亿元、6.58亿元和3.1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7亿元、0.63亿元、0.79亿元和0.18亿元。报告期内,智能表具业务收入在千嘉科技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超过七成,其余来自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和增值业务。
图表1:千嘉科技的主营业务收入构成
另从销售区域构成来看,千嘉科技的业务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报告期内西南地区的销售贡献率在其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超过60%,华北、华南、华东等区域的营收占比均不足10%。千嘉科技表示,西南地区为公司总部所在地,公司在当地的知名度较高、品牌效应较强,有利于获得客户的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千嘉科技的关联交易占比也比较高,报告期内来自关联方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14亿元、2.75亿元、2.76亿元和1.16亿元,在其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2020年最高时达47%,今年上半年也有37%。截至招股书披露日(2022年11月7日),千嘉科技的前三大股东成都燃气、中国石油、华油集团皆为其关联交易方。
图表2:千嘉科技的股权结构明细
对此,深交所要求千嘉科技说明“是否对关联方存在业务依赖”,并进一步分析说明“否具备独立面向市场获取业务的能力”。千嘉科技回复称,燃气表制造商与燃气运营商进行关联交易符合燃气行业经营特点,具有必要、合理的商业背景,与同行业公司的合作模式一致,符合行业惯例。
千嘉科技还表示,公司未来业务量增长较大的客户包括重庆燃气、深圳燃气、天津燃气等其他燃气运营商;公司在2022年还取得了陇南市农村供水智慧管理建设工程项目订单,合同金额超过5000万元。据此,千嘉科技认为,公司对成都燃气、华油集团等股东不存在重大业务依赖。
经营现金流下滑明显
千嘉科技在招股书中还提到,除了与前三大股东有业务往来外,公司的办公场所、生产厂房及仓储场所均租赁自金地光电的自有房产。股权结构明细显示,金地光电为千嘉科技第四大股东,持股比例9.6%。千嘉科技本次IPO募资主要用于自建厂房和办公用地,不再做金地光电的租户。
募资用途显示,千嘉科技本次IPO拟募资6.1亿元。其中,4.3亿元用于智慧燃气计量仪表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占募资总额的71%;1亿元用于创新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占募资总额的16%;0.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占募资总额的13%。
图表3:千嘉科技IPO募资运用概况
千嘉科技表示,公司发展过程中,主要以“轻资产”模式开展运营,当前租赁自金地光电的办公场所、生产厂房等场地已难以支撑起公司的发展,通过自建生产办公场地,将从根本上解决租赁带来的经营场址不确定性风险。
同时,千嘉科技拟募资0.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财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千嘉科技的经营现金流净额为-6255万元,较去年底的6455万元下滑明显。与此同时,千嘉科技的投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值,分别为-1003万元和-321万元。
千嘉科技表示,智能燃气表属于典型的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公司运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单单依靠内部经营积累较难保障公司的高速发展,使用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符合公司的业务模式和行业特征,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
不过,燃气表企业近几年的上市速度整体较慢,也可能对千嘉科技的IPO前景造成影响。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A股市场只有金卡智能、威星智能、先锋电子、新天科技、秦川物联等五家燃气表类上市公司。从上市时间看,除秦川物联在2020年上市外,其他公司都在2018年之前上市。
图表4:A股燃气表类上市公司、IPO公司概况
另一方面,其他两家IPO公司2022年的上市进展也不乐观。公开信息显示,真兰仪表今年5月20日过会,但目前仍处于“提交注册”阶段;松川仪表则在今年10月18日被终止审核。两家同行IPO受阻,千嘉科技最终能否成功上市,还有待时间检验。(思维财经出品)■
责任编辑:CF001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收购完成后,2021年福耀玻璃及其子公司增加对科力股份包边条产品采购4196.53万元。
对此,深交所要求科力股份说明福耀玻璃在自身对包边条产品具有采购需求情况下向公司出售包边条产品相关资产的合理性,福耀玻璃2021年度对公司包边条产品采购规模扩大原因及是否具有持续性。
此外,深交所进一步要求科力股份说明上述交易是否存在让渡商业机会或刺激销售、利益输送或商业贿赂等特殊利益安排,上述情况是否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科力股份方面发去采访函,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对方回复。
既是供应商又是竞争对手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福耀玻璃旗下子公司厦门精密在向科力股份采购的同时,还兼任科力股份供应商和竞争对手。
招股书显示,厦门精密成立于2003年6月,注册资本1500万美元,是福耀玻璃旗下的模具公司,可以生产注塑类汽车玻璃总成组件,主要产品为注塑件,为科力股份注塑类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
2020-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科力股份向厦门精密实现的销售金额分别为72.22万元、626.17万元、230.63万元。
科力股份表示,2020年5月,根据福耀玻璃内部安排,公司将原供货给福耀玻璃(重庆)有限公司的S401项目包边条转为向厦门精密供货,公司与厦门精密开始建立起业务联系;同年9月,厦门精密由于注塑件产能紧张,将部分注塑产品(摄像头支架、定位销和托架)的模具暂时移转给公司协助生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此外,厦门精密报告期内还担任科力股份供应商。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科力股份向厦门精密采购PBT、PA、PMMA玻璃等塑料粒子,其中2020年发生的采购金额为22.74万元,今年上半年发生的采购金额为6.51万元。其中2020年采购单价为18.93元/kg,低于第三方采购单价20.29元/kg。
投融资专家许小恒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IPO公司客户与供应商重叠容易滋生利益输送问题,定价如何保持公允都是企业需要解释的重点,不过不会是审核时的必要障碍。
对此,深交所要求科力股份说明对重合客户及供应商交易内容、金额及占比,销售、采购单价及毛利率与第三方的差异情况、原因及合理性,说明此类交易的商业合理性及必要性;同时说明客户与竞争对手重叠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
厦门精密解释称,公司主要向厦门精密采购PBT塑料粒子,其采购单价低于向其他第三方供应商的采购单价,主要系不同物料采购规模占比差异所致,同一种物料的采购单价差异幅度较小。
北京商报记者丁宁
北京仅剩9家门店,莎莎国际式微背后
作为香港美妆集合店的早期开创者、香港最大的化妆品代理商之一,莎莎国际如今已没了半壁江山。12月1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莎莎在北京的门店有9家,其中超过半数位于奥特莱斯。进入内地近20年,莎莎高峰时期有近80家门店,而现在仅剩下35家。分析指出,内地美妆品牌乘互联网新零售之风快速发展时,莎莎仍在内地采取一成不变的经营模式,使其错失良机。未来,增加自有品牌,从纯粹的代理商向自有品牌制造商转变,或许是化妆品零售业态的出路之一。
内地门店骤减
莎莎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了。北京商报记者走访位于世纪金源购物中心的莎莎门店发现,该门店在中午长达两个小时内,进店消费者数量仅为个位数。莎莎导购员直言,“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样了”。
大众点评显示,目前北京莎莎门店剩下9家,5家分布在奥莱,其余4家分布于世纪金源、熙悦天街、新辰里及龙德广场,多为非核心的社区商场。莎莎门店导购员表示,奥莱门店的价格实际上与别的门店并无差异,“所有门店是同一个系统,对应的折扣也是一样的”。
对于北京以及内地市场的整体规划、门店布局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联系莎莎国际相关负责人,但截至发稿暂未获得回应。不过,根据天眼查显示,莎莎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已注册公司中,有13家处于注销状态。
同样,莎莎的内地版图正加速缩减。从最新的财报中可以看出,截至2022年9月30日,莎莎国际零售店铺总数由原来的234家减少至193家,中国内地的门店关闭最多,减少了35家,剩余42家门店。根据莎莎官网显示,截至发稿日期,莎莎全球销售点共182个,中国内地有35个。按此计算,两个月时间内地门店又关闭了7家。
2013年,莎莎国际控股主席兼行政总裁郭少明曾表示,“希望莎莎在内地可以拥有300-500家店”。莎莎国际2020/21年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内地门店数量达77家。事与愿违,莎莎在内地门店数量至今仅剩35家。
莎莎国际将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压力归结于门店亏损。其在财报中指出,2022年3-9月,尽管集团于期内关闭录得亏损的店舖,以及致力降低营运成本,中国内地业务仍受拖累,亏损按年扩大5.1%至0.44亿港元。
门店创新疲软
莎莎国际在内地市场不论产品还是价格上,都难保持与香港一致。作为化妆品零售连锁店,莎莎国际在香港、澳门受惠于低关税政策,价格相对专柜更具有竞争力。就内地门店的产品而言,由于进口税费、运输费用等因素,商品售价难免会比港澳高。清晖智库研究资料显示,莎莎国际在内地市场,受到关税和商品税的影响,成本一般会增长30%以上。
线下门店发展受挫,莎莎国际在2021年开始将重心放到线上渠道,目前有自营官方网站、微信小程序、抖音平台等渠道,但线上与线下渠道的价格却不一样。对此,莎莎的客服表示,“一般情况下小程序的价格会比门店更优惠,但有的产品由于品类税费高或物流难度大、运费成本高,没有门店优惠”。
与此同时,内地跨境电商的发展十分迅速,随着天猫国际、网易考拉、京东全球购等平台兴起,内地消费者购买海外产品的渠道变得丰富。例如在莎莎小程序商城,雅顿一款60粒规格的精华胶囊售价为308元,同款产品在天猫国际售价为279元。在多平台的角逐中,主打“低价”的莎莎失去了优势。
在互联网零售方面,内地市场与香港市场有着巨大的差异。时尚透明度创新中心创始人杨大筠指出,香港的互联网、新零售对当地的零售影响不大,但内地的零售受互联网电商影响较大,在不同的市场采取如出一辙的经营模式,难免表现平平甚至出现亏损情况。
另一方面,作为化妆品零售连锁店,品牌丰富度可以说是莎莎的“软肋”。从Sasa莎莎海外旗舰店来看,店内缺少海蓝之谜、兰蔻、雅诗兰黛等知名品牌的产品;而莎莎独家代理的Suisse Programme、Cyber Colors等品牌知名度不高,Suisse Programme在店内销量最高的一款爽肤水付款人数为76人。北京莎莎一家门店的工作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内地经营的品牌和香港经营的有所不同,线下门店和线上渠道供货亦不同,很多产品只有门店有售,线上没有”。
线下市场被丝芙兰、万宁、屈臣氏及新兴美妆集合店等品牌分羹,线上则有着各路电商平台、品牌自有电商围剿,加之自身不同地区、不同渠道价格不一的缺陷,留给莎莎国际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从代理向制造商转型
莎莎国际式微的背后,化妆品零售连锁店的日子普遍不好过。莎莎与卓悦、屈臣氏被合称为“港系三兄弟”,今年9月,卓悦创始人一家三口被申请破产,卓悦控股发出澄清声明表示创始人与集团已无关。然而,营收不断下降的卓悦此前已相继出售商铺、总部以偿还债务,并于6月在港交所停牌。
在内地门店达4000家的屈臣氏的市场表现亦有所下滑,屈臣氏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在中国市场实现营收96.85亿港元,同比下降17%;虽整体仍保持盈利,但上半年录得息税前利润为6.23亿港元,同比下降60%。种种表现似乎都在说明,那套旧的零售业逻辑已经失效。
莎莎国际“水土不服”的原因或许在于其进入内地后的发展战略与内地市场长期不符。杨大筠表示,“近年来美妆结合互联网的方式可以说是高速增长的代名词,但莎莎并没有抓住这个时机,只是把线上销售作为一个分销方式,没有改变传统零售的模式”。
奢侈品时尚领域专家张培英认为,化妆品连锁行业的角色相当于化妆品类的奥莱,通过比官方、专柜更高的性价比吸引消费者,但化妆品有着较长的保质期,这是一个天生的制约;另一方面,莎莎在产品的真假性方面无法得到消费者百分百的信赖,不利于经营。
与莎莎的表现相反,中国内地美妆市场仍蕴涵潜力与前景。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包括护肤、彩妆、香水和个人护理在内的美妆市场销售总额从2015年的411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620亿元,2015-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6%。美妆行业是电子商务市场最具渗透力的消费种类之一,2020年的线上渗透率达45.5%。
发展自有品牌,做好产品组合、运营,提高利润率,这也是所有化妆品集合店应该注意的。杨大筠亦认为自有品牌是零售商未来发展重要的一环。他表示,“随着内地更多的品牌将供应链渗透到制造、生产环节,代理商所谓的供应链优势将被替代。莎莎这类化妆品零售商未来应增加自有品牌在产品中的比例,从纯粹的零售商转变为自有品牌制造商”。
北京商报记者刘卓澜胡静蓉
责任编辑:CF013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