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美克国际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克家居”)披露了2022年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总收入为33.36亿元,同比下降10.38%;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5亿元,同比下降255.52%。
据公司官网介绍,美克家居前身为前身为美克国际家具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11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主要经营家居全产业链业务,旗下包含渠道品牌美克·美家、A.R.T.、A.R.T.西区、YVVY、恣在家Zest Home、美克·美家子品牌Rehome、Jonathan Charles、Rowe Fine Furniture、Markor Light等。目前已形成遍布全国近150个城市的近400家零售店面的品牌零售网络。
据时代数据调查,美克家居的业绩早在2020年就已经开始出现下滑。除此之外,美克家居还存在着担保金额占比偏高,销售费用率居高不下、存货增长、资产负债率持续走高等问题。
时代数据就上述问题于11月22日向美克家居方面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同时,时代数据于11月25日多次致电公司官方电话,客服转接到对应部门后一直未有人接听。
前三季度业绩出现亏损
美克家居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出现明显亏损。2022年三季报显示,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总收入为33.36亿元,同比下降10.38%;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5亿元,同比下降255.52%。
对此,美克家居在公告中表示,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响管控区域物流配送受阻无法完成送货,同时部分消费者的装修进度延迟和购买意向推后造成销售完结规模较同期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美克家居自2020年开始就已经出现净利润的下滑。据公司财报,美克家居2020年、2021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01亿元、2.24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34.16%、-25.69%。
销售费用率居高不下,研发投入微乎其微
近年来,美克家居的销售费用率居高不下。财报显示,公司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三季度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4.52亿元、15.10亿元、11.31亿元,占总营收比分别为31.75%、28.63%、33.91%。
与此同时,美克家居的研发投入却增长有限。据财报,公司2020年、2021年、2022年三季度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69亿元、0.78亿元、0.60亿元,分别占总营收1.50%、1.47%、1.79%。
美克家居在2021年财报中表示,公司销售费用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推进数字化营销;国内零售、国外批发业务销售规模增长带来的人工薪酬佣金支出增加;2020年后零售门店正常运营下业务费用的增加。
应收账款与存货均增加
财报显示,美克家居的存货逐年增长,2020年、2021年、2022年三季度的存货分别为19.77亿元、22.78亿元、24.32亿元。
具体来看,美克家居2022年半年报显示,期末存货账面余额为24.58亿元,为此公司期内仅合计计提了0.27亿元的跌价准备。
雀巢的中国挑战:增速放缓,市场份额被挤压,千亿目标难度倍增
面临新消费浪潮的冲击,传统零售企业面临转型挑战。
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制造商,雀巢正努力撕去部分被定义为不健康食品的标签。11月29日,在巴塞罗那举行的投资者大会上,雀巢宣布了健康科学等战略调整。
同日,雀巢还宣布将禁止所有针对16岁以下儿童的高糖产品营销,该计划从明年7月起在全球范围内实施。
糖业务一直是雀巢营收的重要贡献者,也是雀巢业务增长的助推主力之一。当糖果的主要消费群体——儿童不再接受到雀巢的产品信息,营销范围的收缩是出于何种考虑?具体如何落地?此举又是否会影响产品销量,进而影响业绩的增加?
针对上述问题,雀巢方面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该营销策略只是在年龄上做了一个更新,将面对儿童的营销传播上限从13岁上升到16岁。雀巢称,新政策将应用于电视和网络平台,包括社交媒体和游戏平台。同时,不会采集未成年人的数据,并且只与18岁以上的网络红人合作。
但提及相关业绩问题,雀巢方面表示不便回复。
事实上,雀巢大中华区负责人张西强曾提出,要在三年内实现600亿小目标,在2030年实现1000亿大目标。根据三年达到600亿元的目标计算,雀巢年复合增长率需达到12%。
实际情况是,2020年,雀巢在大中华区实现负增长;2021年,雀巢大中华区实现个位数增长;到今年前三季度,雀巢大中华区实现营收282.94亿元,增速仅为7.2%。要实现千亿目标,仍存在不小压力和挑战。
低糖新品表现欠佳
随着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各国控糖措施的升级,食品饮料行业掀起无糖、低糖消费热潮,一些传统高糖食品也面临产品升级和转型需求,加速向健康化迈进。
对于以炼乳、牛奶巧克力品类发家的雀巢来说,近几年也在有意撕掉“高糖”标签。如出售部分糖业务,以及不断研发无糖或低糖新品等。
此次提出的禁止向16岁以下儿童高糖营销策略,被外界认为是雀巢另一种去糖方式。
一定程度上,雀巢去糖顺应了行业趋势。据国信证券分析,2020年,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117.8亿元,复合增速超过30%,我国无糖低糖食品饮料行业步入产业发展繁荣期。
“但如何减糖、去糖,仍是一个长期的进化过程。”商业战略专家潮成林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市场上看,低糖、无糖食品占市场份额偏低,大多还是面临特殊消费群体;从消费端看,消费群体普遍认为口感不如传统含糖食物;在技术端,某些特定的食品加工环节中,目前主流的代糖材料适用性远不如白糖。
以巧克力棒Milkybar Wowsomes为例,雀巢表示,通过修改糖分子的形状,该产品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糖用量。2018年,雀巢推出此新品,但到了2020年,该款产品因销量不佳遭砍。
如今,雀巢提出16岁以下儿童禁销计划,对糖果类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不再宣传,会有什么影响?
“雀巢的举措是顺应市场及消费者需求。”在潮成林看来,但禁销计划短期内可能对销售业绩有小幅影响,如果后期顺利推出新的产品,并获得市场认可的情况下,实现预期销售目标仍存在一定可能性。
根据雀巢的业绩表现,糖业务为雀巢收入提升作出重要贡献。2022年前三季度,雀巢的糖果业务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财报介绍,主要是受益于巧克力品牌奇巧KitKat与季节性产品。
低糖产品成为公司第三增长曲线仍需时日,如高糖产品收入因新举措而减少,雀巢短期内免不了会产生阵痛。
国内重要业务增长受阻
除了糖业务有所变化之外,在11月29日的投资者大会上,雀巢更新了2022年的全年业绩指引。全球CEO马克·施奈德在会议上提到,雀巢的重点业务板块包括婴儿营养品,其中,该板块发展核心业务为婴幼儿配方的奶粉业务。
但从雀巢在中国的表现看,其奶粉业务的发展并不顺畅。主要表现在渠道下沉乏力,市场份额被国产奶粉挤走。
以雀巢旗下奶粉品牌惠氏为例。惠氏曾是中国奶粉“一哥”,但自2019年,销量开始下滑,至2021年,根据欧睿信息,惠氏在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已经跌至第四名,而排行第一名和第三名均为中国奶粉品牌。
在中信证券看来,内、外资奶粉企业管理层目标不同,直接影响渠道的稳定性和品牌发展的可持续性。内资奶粉渠道扁平化,服务能力强、渠道利润优厚,更能抓住低线下沉和渠道变迁机遇。同时,注册制有利于国内大牌制定清晰的渠道策略及品牌矩阵打法。
受众的偏好也成为雀巢奶粉业务发展的困境之一。国货兴起和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令中国消费者偏好继续往国产品牌倾斜。欧睿咨询数据显示,从2020年开始,国产奶粉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3%,2021年份额提高至60%。
“婴儿营养市场的国内外品牌还处在相互渗透、相互逐力中。”潮成林认为。
2021年,雀巢在财报中称,大多数品类的强劲销售增长被婴儿营养品的销售下降部分抵消;今年前三季度,雀巢婴儿营养业务实现了双位数增长,但仍未脱离份额危机。
根据鲸参谋数据,今年1月至6月,京东平台奶粉市场格局为,爱他美整体份额第一,约占15%。其次是飞鹤和伊利,市场份额分别约13%和12%。惠氏和雀巢排第六和第八位。在TOP10品牌中,三大国产品牌的市占比达到33.9%。
雀巢的另一重要业务,咖啡的发展同样面临困境。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雀巢速溶咖啡是国人接触便携咖啡的第一款产品。但如今,随着国内咖啡市场的成熟,行业格局早已发生巨变。
据红餐大数据显示,随着国内本土品牌的发展壮大,如瑞幸咖啡、MannerCoffee、NOWWA挪瓦咖啡品牌崛起,整个品类的竞争格局已经发展成“两超多强”的局面(两超分别为瑞幸和星巴克)。
未来,雀巢咖啡抢夺中国市场更多席位并非易事。
以速溶咖啡为标签的雀巢,最初在中国咖啡市场发展初期获得很大红利。随着国内精品速溶咖啡赛道的竞争愈发激烈,雀巢的市场份额正在被挤压。在今年天猫双十一冲调销售榜单中,雀巢仅排名第七,雀巢旗下另一咖啡品牌Nespresso排名第三,冲调榜单前两名均为国产品牌。
同时,雀巢还面临销售端承压难题。今年年初,雀巢销毁了约400吨咖啡,据媒体报道称,销毁的产品是因接近保质期的市场退货。
雀巢一直将大中华区视为重点发展区域。根据计划,雀巢希望2030年之前实现营收1000亿。未来三年内,能够达到600亿的营收。
但基于当前发展情况看,挑战不小。2021年,雀巢大中华区实现营收391.99亿元,按照2025年600亿元的营收目标计算,年复合增长率需达12%;但今年前三季度,雀巢大中华区仅实现营收276.7亿元,同比增加7.2%,远达不到12%。
当下,雀巢的竞争局面可谓是强敌环伺。2020年,雀巢一度从食品龙头宝座上跌落,尽管2021年又重回全球第一,但面临更新换代的市场环境,雀巢的转型和新的业务战略能否带领公司实现业绩目标,挑战依然严峻。
责任编辑:CF001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其中,库存商品账面余额明显增加。美克家居2022年半年报显示,库存商品的账面余额由报告期初的20.04亿元增加至21.57亿元,占比达到87.76%。
与此同时,美克家居的应收账款也在持续增加。据公司财报,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三季度的应收账款分别为2.83亿元、3.02亿元、3.47亿元。2022年半年报显示,1年以内(含1年)的应收账款为0.27亿元。为此,公司期内合计计提了957万元的坏账准备。
资产负债率持续走高,短期偿债压力大
近年来,美克家居的资产负债率持续走高。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44.98%、42.83%、43.38%、55.70%、56.27%。
公司的短期偿债压力也在增加。自2018年以来,公司的流动比率均低于2,速动比率也在2019年跌破1。
此外,财报显示,美克家居2022年三季度的货币资金为6.71亿元,同期的短期借款达到8.23亿元,货币资金不足以覆盖短期借款。
担保金额占净资产比重偏高,频繁关联担保
近期,美克家居发布公告披露为控股股东美克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美克集团”)担保进展,为控股股东美克集团0.13亿元人民币贷款提供担保。截至2022年9月底,美克集团资产负债率为72.28%。
此外,据10月17日公告,美克家居为全资子公司美克数创(赣州)家居智造有限公司(下称“美克数创”)0.1亿元人民币贷款提供担保,而截至2022年6月底,美克数创资产负债率为71.18%。
截至11月17日,美克家居及全资(控股)子公司对外担保总额为人民币22.06亿元,担保的总额按照央行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22.77亿元,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51.71%。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克家居频频为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财报显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美克家居为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的余额为7.54亿元、7.995亿元、7.997亿元。
近一年来多位高管离任
或许是由于公司近年来的业绩表现不佳,2022年4月28日,就在2021年年度报告披露的同一天,美克家居发布公告称,董事长寇卫平因工作原因辞去董事长职务,仍担任公司董事职务。同时,冯陆担任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任期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第八届董事会届满之日止。公开资料显示,寇卫平于2004年3月起担任美克家居董事长,任职时长达18年之久。
根据美克家居《公司章程》,董事长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另据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条:“公司变更法定代表人的,应当自变更决议或者决定作出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但天眼查公开资料显示,美克家居法定代表人仍为寇卫平。
此外,据公司2022年2月11日公告,公司证券事务代表、职工代表监事冯蜀军因个人原因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据公司2021年12月17日公告,公司董事万祥勇因工作原因辞去董事职务,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喜茶还没上市,给他做杯子的合肥夫妻却“闷声发财”
前端企业厮杀得如火如荼,上游供应商却早已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故事,如今正在新茶饮行业上演。
合肥恒鑫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鑫生活”)便是个中翘楚。近日,这家喜茶、蜜雪冰城、古茗、Manner、瑞幸咖啡、星巴克、麦当劳、汉堡王等众多知名品牌背后的包装材料供应商,更新了招股书,拟公开发行新股数量不超2550万股,募资约8.28亿元,其中6亿元用于年产3万吨的PLA可堆肥绿色环保生物制品项目。
PLA指的是“聚乳酸”,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基可生物降解材料。恒鑫生活的主营业务,即是以原纸、PLA粒子、传统塑料粒子等为原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纸制与塑料餐饮具。随着“限塑令”的实施和“双碳”的推进,加之新茶饮、咖啡等赛道的热度,恒鑫生活借势PLA材料优势迎来一波利好。
体现在营收方面,就是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招股书数据中可以看到,恒鑫生活2022年上半年的营收达4.85亿元,超过了其2020年全年的营收。
事实上,不止是恒鑫生活,田野创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田野股份”)、浙江德馨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馨食品”)等新消费领域的供应商都在冲击上市。此前,曾给元气森林提供过赤藓糖醇的三元生物(301206.SZ)和植脂末龙头佳禾食品(605300.SH)已经抢跑上市。
“近年来,供应链企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新茶饮、咖啡、无糖饮料等消费领域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连锁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供应链企业属于工业型企业,在获得稳定的客户后,很容易实现盈利。同时,相较于其所服务前端企业而言,供应链企业的成本和销售费用更可控,因此获得的利润也比较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供应链企业们“背靠大树好乘凉”,但其大多也拥有业务产品单一、高度依赖大客户、毛利率不稳定、创新力低等弊病。
那么,因新消费品牌而崛起的供应商们,能否满足资本的期待?
一年卖出20多亿只杯子
回顾恒鑫生活的发展史,其押中了两个风口——环保和饮品。
恒鑫生活成立于1997年,原名为恒鑫印务,起初只是一家主营宣传画册、资料等印刷品的印刷公司。2001年,恒鑫生活逐渐将产品重心转向纸质餐具。彼时,纸杯在餐饮行业中逐渐被普及,恒鑫生活的创始人樊砚茹和严德平夫妇,看中这一广阔的赛道,决定转型,引入纸杯生产线。恒鑫生活也成为了国内较早将柔性版印刷用于纸杯生产的企业之一。
2008年6月1日,“限塑令”实施,所有商场、超市等零售场所均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一时间,各类塑料替代品兴起,樊砚茹和严德平夫妇也敏锐地关注到可降解塑料这一新方向,彼时,恒鑫生活也开始自主开发定制PLA淋膜生产线,用于生产PLA淋膜纸杯。2013年,恒鑫生活收购罗宾生化科技(汕头)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安徽恒鑫”),结合其可降解塑料粒子改性技术,开发出PLA吸管、塑料杯、搅拌棒和餐碟等产品,拓宽了产品线。
但在当时国内的限塑令只局限在“塑料购物袋”方面,以环保餐具为主营业务的恒鑫生活的上述产品布局,并未给其带来更大的“产业红利”。在2010年拿到自营进出口权后,恒鑫生活依然以外销为主,直至大约十年后,内销才得以提升。
上述转机定格在2019年,国内新茶饮行业迎来爆发。在此之前,恒鑫生活与星巴克、麦当劳、德克士、汉堡王、DQ等国外品牌建立合作关系;而2019年开始,瑞幸成为恒鑫生活的新增客户;2020年,恒鑫生活又新增喜茶、Manner咖啡、益禾堂、古茗等客户,而后,又增加了蜜雪冰城、Coco都可茶饮、古茗等客户。
另一大利好来自于2020年年初的限塑令,这一次的限塑令延申到餐具的使用上。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规定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等。企业们对PLA材质餐具的需求暴涨。
恒鑫生活的产品销量也借势猛增。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年,恒鑫生活的纸杯销量高达18.8亿只,杯盖有12.2亿只,塑料杯也卖了近2.3亿只。另外,其2019年内销收入占比21.12%,这一数字在2021年增长为47.21%。
风口下的隐忧
乘着风口,背靠大客户,恒鑫生活确实迎来了好的收益。招股书数据显示,其2019-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44亿元、4.24亿元、7.1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026.56万元、2487.66万元、8123.61万元。2022年上半年,其业绩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实现营收为4.85亿元,净利润为6446.73万元。
然而,报告期内,恒鑫生活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不含运输、包装费)却呈现出下降趋势。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其毛利率从41.85%下降至34.88%。
对于毛利率的变动,恒鑫生活在招股书中表示,影响其主要业务毛利率变动的原因包括原材料与制造费用等成本变动,以及销售规模与销售结构变化等。
恒鑫生活产品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原纸和PLA粒子。目前,国内原纸行业产能供应较为充分,但原纸价格受纸浆价格、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较大。PLA则以玉米、木薯等可再生的植物资源为主要原材料,相关原材料的价格走势对PLA价格有较大影响;另外,随着“禁限塑”政策推进,PLA需求将增加,亦可能推动PLA价格上升。
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2019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达162亿元,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政府推动可降解塑料渗透进一步上升,预计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将保持稳步上升,到2025年将达209亿元。
除了上述原材料问题,行业竞争严峻也是恒鑫生活要直面的挑战。与恒鑫生活一样通过下游新茶饮、咖啡等业务拉动PLA产品销售的,还有家联科技(301193.SZ)、南王科技、富岭股份等企业,这意味着市场份额被进一步瓜分。
而家联科技已经于去年上市,是蜜雪冰城和必胜客的供应商。据其财报显示,2021年,家联科技营收同比增长20.28%至12.34亿元,净利润则为7119.88万元。
华莱士参股的南王科技则于今年8月IPO过会,拟在创业板上市。南王科技的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至2021年其营收从6.91亿元增长至11.95亿元,净利润也呈现上升趋势,从6400.18万元增长至8401.52万元。同时,南王科技的客户则包括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华莱士、蜜雪冰城等。
今年7月首次披露招股书的富岭股份也同样拥有大力发展PLA业务的野心。富岭股份的产品以外销为主,但从2020年开始其已经在境内拓展茶饮品牌客户。
与上述几个同行相比,恒鑫生活的营收规模并不占优势,且净利润也不如南王科技稳定,倘若其不能提高议价能力、提升毛利率,后期竞争的压力将逐渐增大。
供应商排队上市
事实上,环保餐具企业排队上市,仅仅是快消行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消费行业的各类供应商们正在掀起一波上市潮。
今年10月,新茶饮的原料供应商苏州鲜活饮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鲜活饮品”)宣布冲刺IPO;德馨食品披露招股书,拟于深交所主板上市;原料果汁制造商田野股份正在冲刺北交所。此前,主营业务为食品调味料的宝立食品(603170.SH);赤藓糖醇供应商三元生物(301206.SZ)和植脂末龙头佳禾食品(605300.SH)已经抢先上市。
“供应链企业经历了自身迭代的过程,从一开始作坊式的‘小打小闹’,到跟着前端品牌共同崛起赚的盆满钵满后,再顺势升级生产线和设备。他们变得比以前更强大了,关注度自然也有所提升。”菁财资本创始人葛贤通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供应链企业上市很大意义上是因为吃到了前端品牌的红利,走资本市场的道路也算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而且供应链企业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卖铲子”的企业,在营收方面相较于新消费品牌端会更加稳定。
上述企业公布的招股书亦证实了上述观点。例如,鲜活饮品早在2019年就实现营收7.87亿元,净利润也在逐年增长。田野股份、佳禾食品等也在2019年至2021年有着不错的业绩。
然而,供应商们虽然提前享受到红利,但是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大。
高度依赖大客户就是供应商们所存在的弊病之一。在2018至2020年间,宝立食品公司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在40%-55%之间,其中百胜中国作为第一大客户,在2020年间的销售贡献率比例达到了24.81%。德馨食品前五大客户占其销售额的50%以上已经持续了3年。
同时,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供应商分属在各个产业中,相对比较分散。且供应链的门槛不高,中小玩家多,致使前端企业的可选择性很大,竞争异常激烈。例如,瑞幸咖啡有着近200家供应商,而奈雪的茶更是拥有300多家供应商。因此,发挥好各个供应链的头部效应尤为重要。
从各家供应企业的招股书中来看,供应链企业们到二级市场募资的目的高度统一,大多都是为了扩充产能,为未来新茶饮、咖啡等消费行业的持续爆发,提前积蓄力量,进一步打造规模效应,深化护城河。比如,恒鑫生活的募投资金应用于扩产与补流,重点建设年产3万吨PLA可堆肥绿色项目。田野股份则主要用于椰子制品、风味糖浆、果蔬制品的产能扩产。
但在葛贤通看来,供应链企业想要维护竞争优势,单纯扩大产能是不够的,更关键的在于提升人才和技术壁垒。“不断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和降低成本,做出差异化的产品,从满足客户到引领终端快速迭代的客户需求,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CF001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