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复叠加西方制裁俄罗斯,多重冲击下,世界经济贸易秩序已骤然陷入混乱。
在中国,稳外贸已被提上日程。
继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方针之后,5月5日就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措施,此次出台一系列措施,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前瞻性质。
稳增长必求稳外贸——对于数十年来日益全面深入参与全球化经济体系、日益成为全球化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经济而言,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时候如此,2008—2009年次贷危机时期如此,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后如此,2020年新冠疫情降临之时如此,当下多重风险冲击之下如此,中长期的未来仍将如此。无论是“双循环”,还是“统一国内大市场”,都没有也不会改变外贸在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其真正的作用不是主动与外部市场脱钩,而是依托在全球经济中日益显著的中国国内大市场优势,增强中国企业、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先天优势,进而加快提升整个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在乌克兰战争的阴影下,作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和数一数二的进口大国,中国“稳外贸”更对维护世界和平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
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稳定对外经贸。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仅3个多月,2018年7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六稳”方针,“稳外贸”、“稳外资”赫然在目;新冠疫情暴发后的2020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六保”。202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15项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措施。到今年,在疫情反复、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乌克兰战争等现实与潜在重大冲击之下,稳外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统计数据上看,今年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运行实绩优于许多人的预期,堪称“开门红”: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4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7%;其中,出口5.23万亿元,增长13.4%;进口4.19万亿元,增长7.5%;服务进出口总额14569.9亿元,同比增长25.8%;其中服务出口7139.8亿元,增长30.8%;进口7430.1亿元,增长21.3%;服务出口增幅大于进口9.5个百分点,带动服务贸易逆差下降56.4%至290.3亿元;对东盟、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均实现增长。
然而,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正日趋严峻复杂。
全球经济减速已成现实,欧洲二季度乃至全年经济萎缩就在眼前,而美国还面临着1980年代初保罗·沃尔克执掌美联储实施铁腕货币政策以来最高的通货膨胀,1970年代困扰几乎整个西方世界的“滞胀”阴影正日益浓重。
与此同时,去年以来的供应链危机今年还有可能愈发严峻,因为美国西海岸港口爆发大罢工的风险正在日益逼近:垄断美国西海岸全部29个海港的国际码头及仓储工会(International Longshore and Warehouse Union,ILWU,又译“美西码头工会”)与资方太平洋海事协会(Pacific Maritime Association,PMA,代表在西海岸29个港口运营的70家海运公司和码头)的现行集体谈判劳动合同将于2022年7月1日到期,ILWU已于2021年拒绝了太平洋海事协会以供应链危机为由将现行劳动合同延期1年的提议,鉴于美国工会上百年的一贯作风和ILWU此前几乎每次合同谈判期间的行为记录,预计2022年二季度劳资集体谈判启动开展后,ILWU多半会组织发动西海岸港口大面积怠工、罢工,以此逼迫对方让步,甚至可能出现美国西海岸港口全面瘫痪数月之久的场景。这一潜在风险一旦成为现实,必然加剧对中国外贸的阻滞,我们不能不密切关注并及早着手防范应对这一风险。
与1990年代至本世纪前10年的相对稳定不同,今日的世界正在大国内部撕裂、外部较量的“大争之世”边缘徘徊,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外贸在2022年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必然面临复杂、尖锐的外部风险。我们对国际环境的风险要有底线思维,要争分夺秒最大程度巩固和扩大我们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以此为我们应对更加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抢先夺取尽可能多的主动权。一些势力以我国防疫措施等为借口鼓噪供应链去中国化、订单和投资离开中国转移越南和印度等国,又加大了我们“稳外贸”采取前瞻性措施的紧迫性。
对一些居心险恶的企图,最好的化解之道是最大程度巩固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这才能让外部挑衅有所忌惮,因为一旦挑衅将对其自身造成毁灭性伤害。
作者/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校对/王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