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7日讯(编辑夏军雄)当地时间周二(9月6日),俄罗斯外交部表示,正是在美国的推动下,欧洲走向了切断与俄罗斯经济和能源合作的“自杀式步骤”,从而加剧了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危机。
俄乌冲突爆发后,随着俄欧关系急剧恶化,欧洲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天然气供应危机。
上周五,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公司)宣布,由于涡轮机出现漏油问题,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不会按时于周六重启,在相关问题解决后才能恢复天然气供应,但目前尚无法确定具体何时恢复。
北溪1号是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最大单一管道,每年输送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影视回暖在路上,9家公司盈利“逆袭”
国内电影市场有了复苏的迹象。
根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今年6月1日至8月31日,国内暑期档电影票房达到91.35亿元,这一数字不仅时隔两年突破90亿元大关,而且重回“日均亿元”的档期梯队。
行业回暖不仅如此——相比于去年暑期档73.81亿元的票房成绩,今年同比上涨23.8%。同时,观影人次、上座率等多项核心指标也稳步回升,今年暑期档观影人次为2.33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4.8%,上座率也从去年的5.4%上升为6.5%。
随着中报季收官,影视行业2022年上半年业绩浮出水面。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统计18家上市影视公司看到,盈利、亏损企业各占一半。其中,芒果超媒、完美世界、捷成股份、华策影视、博纳影业跻身前五,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元、11.37亿元、4.18亿元、2.4亿元、2.36亿元。至于亏损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电影公司,万达电影同比止盈转亏,上半年净亏损5.81亿元,同比下滑190.98%。文投控股、华谊兄弟、横店影视分别亏损2.16亿元、1.92亿元和0.68亿元。
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正成为影视行业的关键词,包括“保住头部项目,砍掉腰部项目”。此外,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不少电影公司在疫情之下通过转型寻找增长点,直播、电商、出海、元宇宙、数字虚拟技术等成为争相开辟的新业务。
芒果超媒成盈利王,博纳凭《长津湖》利润大涨
贝壳财经记者统计的18家影视上市公司中,9家公司实现盈利,其中6家扣非净利润过亿,包括芒果超媒、完美世界、捷成股份、华策影视、博纳影业、光线传媒。
上半年,在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芒果超媒,业绩居影视行业之首。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7.14亿元,同比下降14.50%,归母净利润11.91亿元,同比下降17.95%。
剧集公司中,华策影视、欢瑞世纪、慈文传媒三家公司盈利。2022年上半年,华策影视营收11.87亿元,同比下降39.50%,但扣非后2.03亿元的净利润则有所增长。财报显示,华策影视今年上半年只有《与君初相识》《恰似故人归》《镜·双城》《凭栏一片风云起》四部剧集,这直接影响公司主营的电视剧销售收入下滑了33.69%。
相比电视剧公司、互联网视频平台,今年上半年,电影公司和院线公司受冲击程度更为明显。万达电影、文投控股、华谊兄弟、横店影视等传统电影公司上半年均处于亏损状态,原因多为影片上映收入减少、影院票房收入减少、放映延后或影城停业等。
万达电影在半年报中表示,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其公司国内下属影院最多时约410家同时停业,占其国内影院数量半数以上,平均单店停业约42天。此外,公司影院分布较多的一二线城市受影响更大,导致公司票房收入下滑较大,报告期内票房约24.4亿元(不含服务费),较2021年同期下降31.3%。
昔日“影视第一股”华谊兄弟业绩仍未能翻盘,上半年亏近2亿,其间上映3部电影。截至二季度末,华谊兄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3.45亿,主要因影视剧款项和影院运营收入减少所致。
相比之下,8月中旬才上市的博纳影业,交出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得益于博纳主投影片《长津湖之水门桥》在票房上大获成功,博纳影业上半年实现营收14.7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1.89%;利润总额3.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113万元增长655.53%。
此外,光线传媒因重押爱情、喜剧、小型社会题材等成本低、高回报的类型片再次稳住了盈利。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1.4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光线传媒的经纪业务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逐年上升,由2019年的2.11%上升到2022年上半年的18.14%。
转型寻新增长点:电商、直播、元宇宙
主营业务受疫情波及,不少影视公司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
考虑到艺人自带KOL(网红)属性,欢瑞世纪选择了新业务线——电商和直播,并希望其反哺艺人的商业价值。在今年6月欢瑞世纪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欢瑞世纪副总经理陈亚东表示,公司结合自身业务优势,在数字艺人、数字衍生等方向积极构建和布局。服装衍生品的产品计划于今年第三季度上线,包括实体仙服与数字仙服、实体周边与数字周边等。数字艺人已经在研发和推进中,相关数字资产将陆续推出。
唐德影视选择了直播这一热门赛道,并称公司已和天猫汽车签订年框协议,直播业务实现良好开局。唐德影视还将触角伸向元宇宙、中短视频、微综艺和NFT数字藏品。不过,目前来看,这些业务暂时还无法承担起创收重任。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多家影视公司正搭乘“元宇宙”的顺风车。今年5月,华谊兄弟宣布发力元宇宙内容赛道,将架构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并将数字科技应用于影视制作、实景文旅项目等华谊兄弟既有的业务中。芒果超媒则已经将自家的虚拟主持人“小漾”搬上了湖南卫视,并推出了“芒果幻城”元宇宙平台。
此外,华策影视成立专门的元宇宙新业务部门,在虚拟形象、影视艺术NFT和数字影棚三个领域发力。据半年报显示,公司推出了《与君初相识》《恰似故人归》可穿戴数字藏品,将影视IP中的服装、道具,复刻至元宇宙世界,并借由3D数字人增强用户在虚拟空间现实感体验、实现与影视剧角色有效链接的尝试。
慈文传媒也在谋求IP开发,并称要打造慈文“品牌+”的泛文娱平台,致力于从传统影视内容提供商升级为“泛文娱产业优质运营商”。
值得一提的是,横店影视仍在持续加码影院行业。7月初,横店影视宣布与关联方拟联合第三方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上海星轶100%的股权,总交易价格不低于30亿元,其中70%股份由横店影视负责收购。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上海星轶拥有影院129家,银幕数1025块,座位数17.3万个。这意味着,重组完成后,横店影视将超越大地影院,坐上影视投资行业的第二把交椅。
多部剧集存货,下半场谁将峰回路转?
尽管影视行业整体仍增长乏力,但随着暑期档助力,第三季度业绩有望回暖。
根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今年6月1日至8月31日,国内暑期档电影票房达到91.35亿元,相比于去年暑期档73.81亿元的票房成绩,今年同比上涨23.8%。其中《独行月球》《人生大事》《侏罗纪世界3》三部电影票房破10亿元,《独行月球》以累计总票房超29亿元获得暑期档票房冠军。
热闹的暑期档,背后不乏上市公司身影。其中,中国电影除了参与《人生大事》《独行月球》的出品工作,还负责《侏罗纪世界3》的引进、发行和译制。此外,横店影视和万达电影等上市公司也是《人生大事》的出品方。《独行月球》的主控出品方为开心麻花,出品方包括阿里影业、中国儒意、猫眼娱乐,联合出品方涉及横店影视等上市公司。
随着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控制,暑期黄金档对行业复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万达电影在暑期档推出了《海底小纵队:洞穴大冒险》《你是我的春天》《外太空的莫扎特》三部影片,并未激起太大水花。主打青春牌和国产动画牌的光线传媒在今年暑期档延续策略,推出了《冲出地球》《我们的样子像极了爱情》两部主控新片。但市场表现乏力,票房仅为1000余万元和1614万元。
当前,光线传媒还存在较多积压电影产品。数据显示,其预计上映电影有15部,预计筹备、制作电影达42部,而备受期待的动画电影《深海》将于年内上映。
电影产品积压也导致光线传媒存货账面价值居高不下。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光线传媒存货12.34亿元,同比上涨1.16%。
相比之下,博纳影业和华谊兄弟出品电影无一在暑期档上映。不过,华谊兄弟计划《瞬息全宇宙》《宇宙探索编辑部》《格萨尔王之磨炼》《爱很美味》《杀死那个魔术师》等影片于三四季度上映,《狗阵》《流浪地球2》《749局》《美人鱼2》均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头部剧集公司“华策影视”上半年新开机3部124集,杀青6部192集,取证5部146集。剧集方面,《去有风的地方》《请和这样的我恋爱吧》已于上半年开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项目《我们这十年》已经在后期制作中。欢瑞世纪今年下半年除已播出的《沉香如屑》,预计还会有《南风知我意》《千秋令》等作品上线。反观慈文传媒,短期内能拿出手的剧集项目仅有《紫川》,公布多时的《苍穹之北》《八十八国际旅》仍未进入实际拍摄阶段。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赵方园编辑王进雨校对杨许丽
责任编辑:CF013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当被问及怎么才能让北溪1号重启时,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表示,应该让造成这些问题的人来解决它们。
扎哈罗娃称,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试图破坏俄罗斯与德国等欧洲大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关系,而莫斯科自苏联时代以来一直都是可靠的能源供应国。
扎哈罗娃指出,在美国的主导下,欧盟内部支持对抗俄罗斯的政治力量占据了上风,此举堪称是自杀,但他们似乎必须经历这一切。
自6月以来,俄罗斯大幅减少了北溪1号输向欧洲的天然气,欧盟和美国指责俄罗斯将天然气供应作为报复欧洲的武器。
克里姆林宫反击称,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现代史上最严厉的制裁,这才是引发能源危机的根源。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西方的举措类似于宣布发动经济战。
光伏赛道集体“镀金”,16企业跻身百亿俱乐部
“拥硅为王”正在光伏行业上演,而通威股份成了逆袭者。
上半年,在我国双碳目标下,光伏等重要新能源布局加速。Choice数据显示,已披露中报的88家光伏板块企业,77家实现了营收同比增长,其中12家营收同比翻倍。通威股份则实现营收、净利均创下历史新高,并以603.39亿元总营收登顶,首次超越A股光伏板块“营收王”隆基绿能。
今年以来,受价格持续攀升影响,硅料企业成了最大赢家。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看到,16家企业上半年营收突破百亿大关,除了通威股份,还包括特变电工、大全能源、协鑫科技、新特能源、合盛硅业五家以硅料为主营的企业。
此外,光伏产业维持较高增速,同样吸引外界资本涌入。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看来,跨界切入从未中断,2008-2011年曾是跨行进入光伏领域高峰,现在正在重演。
硅料企业逆袭,通威股份拿下“营收王”
受硅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带动,硅料企业交出了不俗的业绩答卷。
上半年,通威股份登上光伏板块营收、净利润榜首,实现营收603.39亿元,同比增长超127%。一直以来,隆基绿能是A股光伏板块的“营收王”。2021年上半年时,通威股份的营收规模与隆基绿能相差85亿元,进入2022年,其半年度营收规模高出隆基绿能近100亿元。
归母净利润方面,通威股份亦凭借122.24亿元的成绩位居榜首,也是唯一一家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超过百亿的光伏企业。另一硅料龙头企业大全能源则以95.25亿元位列其后。此外,15家企业归母净利润超过了10亿元。
今年上半年硅料价格持续高企,为硅料企业带来直接利好。通威股份、大全能源与新特能源三家企业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幅分别达到312.17%、340.81%、357.37%。同为硅料企业的协鑫科技与特变电工分别以69.09亿元、69.05亿元位列归母净利润榜单第三四位。组件龙头隆基绿能以64.81亿元排在第五位。
“10亿元俱乐部”还包括光伏辅材领域的头部企业——光伏胶膜龙头企业福斯特以及光伏玻璃领域的福莱特、南玻A。
今年以来,硅料价格的持续高位为光伏产业链带来挑战。截至8月末,硅料价格年内累计29次涨价,且没有明显回调迹象。根据硅业分会8月下旬发布的成交价,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300~312元/千克,成交均价为306元/千克,相比年初不足100元/千克涨幅超过两倍。
对于硅料的下游组件厂商来说,高价硅料直接导致了成本的上涨。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均在半年报中提及了成本压力。为缓解这一压力,企业采取了技术突破、降本以及加强与供应商协商沟通等手段。
“三季度供应链价格将迎来全年高峰。”第三方机构PVInfoLink在8月下旬分析称,硅成本将仍旧持续上行,测算来看组件的利润恐将在三季度小幅下调,直至四季度供应链价格回稳后才能出现小幅度回升的迹象;展望三季度硅料价格持续攀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硅料产出的短缺。
PVInfoLink日前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显示,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隆基绿能分列第一至第四位。据悉,四家企业提出今年出货目标大约落在40GW以上的水平。分析认为,供应链在第三季度迎来全年价格高峰的形势下,厂家为完成目标或将面临利润与出货的两难。
价格高企下求稳,光伏企业上下游“通吃”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硅料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原材料,价格高企推动行业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在此之前,为了保障硅料供应,企业间常见互相参股共建产能等合作行为。今年8月,作为硅料与电池片龙头企业,通威股份中标华润电力3GW光伏组件集采大单,其首次进入下游组件领域的举动,或将为行业格局带来显著变化。
在外界看来,通威股份的成本优势将成为其利器。对此,在8月下旬的业绩发布会上,通威股份称,公司基于目前国家双碳目标要求和行业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强,也会顺势而为,考虑在组件业务上做进一步论证规划。
实际上,多家光伏企业近期谈及一体化趋势。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在公司业绩发布会上回复投资者表示,市场广阔,总会有企业做组件业务,未来是否能将业务做好依然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能力。隆基绿能不追求短期内一城一地的得失,但从长期角度持续将30%市占率作为公司目标。
晶澳科技亦称,光伏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新组件厂商进入是一种正常现象,在过去近20年这个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很多资本要进入到组件环节或者是上下游恰恰说明这个行业是好的,而且发展快。
隆众资讯光伏行业分析师于多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光伏的一体化加强趋势难挡,行业内大部分企业都在布局除自己本身优势外的其他领域,并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统一规划以保障生产的安全稳定。目前较为常见的是生产电池片企业同时布局组件或硅片,但能够进入硅料领域的企业尚有限,这主要是因为硅料环节本身是重资产、大化工的运营模式,投资成本极高。
目前,光伏产业链的价格波动已经受到监管关注。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8月下旬联合通知称,近期,光伏行业出现阶段性供需错配、部分供应链价格剧烈震荡等情况,个别环节出现囤积居奇等苗头,有的地方出现割裂市场、区域封闭等问题,亟需深化行业管理,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
通知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规范和标准引领,根据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特点合理引导上下游建设扩张节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避免产业趋同、恶性竞争和市场垄断。
于多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政策层面的通知能够对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引导,不过产业链上下游产能的配置与动态平衡,依然取决于产业链自身的发展及规律。
跨界投资频现,谁在跑马圈地?
今年以来,外行跨界光伏的现象仍在延续。
去年6月,从事玻璃深加工的金刚玻璃宣布拟投资8.32亿元,建设1.2GW大尺寸半片超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随后耗资4.8亿元向迈为股份购买了异质结光伏项目生产设备。
一年后,金刚玻璃再度宣布拟建设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片及组件项目,预估总投资额为41.91亿元。
根据金刚玻璃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1.2GW异质结光伏及组件项目陆续进行投产、调试及量产爬坡生产工作,光伏业务实现收入1.47亿元,占金刚玻璃当期营业收入的77.08%。
考虑到预计公司未来收入主要来源于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业务,金刚玻璃控股股东于8月31日向董事会提出临时议案,拟将上市公司证券简称更改为“金刚光伏”。
同样在今年6月,农牧企业正邦科技宣布与国家电投签订协议,双方力争三年时间内,建设生态光伏、风电、分布式及集中式综合智慧能源约1000万千瓦,预计投资总额达到400亿元左右。
主营毛纺业务的江苏阳光亦开始试水。今年3月,江苏阳光宣布拟设立一家主营硅片、硅棒等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4月,公司官宣拟在包头建设多晶硅、电池片及组件等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江苏阳光货币资金仅7.72亿元。
江苏阳光背靠企业家陆克平创立的民企江苏阳光集团。2012年,阳光旗下全资子公司紫金电子为第一大股东的海润光伏借壳ST申龙完成重组上市,但最终因业绩不佳退市、破产。
虽然陆克平曾押注海润光伏,但江苏阳光并未涉及光伏业务,其大手笔跨界同样引来监管关注。在半年报中,江苏阳光称公司有意向投资光伏产业,并开展了一系列初步准备工作,不过尚未正式开始业务。
此外,乳企皇氏集团、房企蓝光发展等企业近期也迈出投资光伏的步子。
“新入局者加剧行业竞争,对传统光伏企业带来巨大挑战,未来产业格局也可能发生根本性变革。”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5月提出,双碳战略引导下,越来越多新入局者投资光伏制造领域,而企业多数选择了多晶硅产业和新型电池产业。
刘译阳表示,从历史上看,跨界切入从未中断,2008-2011年曾是跨行进入光伏领域的高峰,现在正在重演。从现状来看,不少企业是从其他领域切入,并取得成功;从过程看,光伏行业一直呈波浪式上升,新进入者有其后发优势,且逆周期投资一直有效。
“虽由于各环节发展速度不匹配,阶段性供需错配现象明显,但长线来看,光伏领域发展潜力巨大,故光伏投资热情高涨。”卓创资讯分析师王帅亦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不像一些传统能源企业,竞争格局与利益分配已较为固定,光伏目前还不是一个已形成垄断、稳定程度特别高的产业,因此业内依然有许多新的机会以及新技术带来的增长点。”于多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光伏产业维持着较高增速,这也是吸引外界资本入场的原因之一。而来自其他行业的跨界投资,虽然从中短期来看会加剧行业竞争以至带来产能过剩,但也有利于新技术在资本支持下不断发展进步,进而利好整个行业发展。
不过,光伏行业频现跨界的热闹局面,同样引发行业整体发展的隐忧。“今年以来光伏行业不断释放‘过热’信号。”在外界看来,无论是蹭概念还是战略转型,热闹背后足以引起对产业过热的警惕,有关部门和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潜在过热苗头,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防止行业大起大落。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朱玥怡编辑王进雨校对贾宁
责任编辑:CF013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转载请注明出处。